
设计
坐落在城市两个区域间,加拿大这座图书馆被设计成了天桥
不分前门和后门,每一面都是“正面”。
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中央图书馆被选址在城市两个区域的边界上。这里有一条轻轨线路穿过,以它为界线的城市东部区域相对荒凉、目前住的是比较困难的人群;而另一边是繁华的市中心,那里人来人往、消费水平较高。
这个位置造就了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它的主入口被升高到了轻轨线路之上,人们爬上通往主入口的楼梯,可以从图书馆的大厅穿过,直接到达另一个城区。在这个方面,它成为了一座天桥,轻轨从下面经过,而人们因为这座桥可以越过轨道的阻滞,更方便地在城市穿梭。这对于相对荒凉的东部城区有更多意义:交通的便捷让居民的生活空间因此扩大,也可能会吸引更多人来这里居住。

除了成为人行天桥,这个设置也让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了公共空间的作用。既然本身是一个通道,它自然在两边各有入口。这对两边的居民、尤其是东部困难城区的居民提供了资源和空间:它同时面向有以及没有高科技资源的人,他们都可以从城市的不同区域来图书馆享受这里的资源和空间。
图书馆的外型设计也体现了这一点,整个建筑在各个角度都以相同的模式封闭,每一个面上的玻璃幕墙都是由不规则的六边形拼接成的,因而所有的入口处看起来都是建筑的“正面”,体现了图书馆的包容性。木质拱形入口是在顺应下面轻轨线上下起伏的弧度,它的材质是加拿大西部的红雪松木板,被来自 Snøhetta 公司的美国建筑师 Craig Dykers 比喻成“树洞”。

这座图书馆是卡尔加里市自 1988 年冬季奥运会以来最大的公民项目投资,它出现在这个智能手机和无线网普及的时代。面对“既然获取信息这样便捷,图书馆的意义在哪里”这样的质疑,建筑师 Craig Dykers 首先并不认为所有市民都已经拥有了获取信息和内容的途径:“对很多人来说,图书馆仍然是他们接触技术和信息的首要资源”:该图书馆中有 45 万册藏书和多个电子阅览室。另外,他觉得这个图书馆除了提供信息源,为市民带来的更多是空间,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
公共空间直观体现在户外的露天剧场上,它就被设置在通往“天桥”的台阶上,供市民在户外读书和交流。除此以外,在图书馆内部的四层中,团队互动的空间被细化地设置了出来。例如其中的播客和视频录制室、节目排练室,还有让儿童做手工和游戏的活动厅等。
而私人空间主要体现在顶层自习室上,每一个座位之间都有木板隔开,从而让自习者尽可能不被打扰。自习室设置在顶层,也让图书馆的空间由下至上被设置成了“由动到静”——讨论区和早教区被设置在最底层。



新的中央图书馆于今年 11 月 1 日对外开放,在 4 天内接待了 5 万市民参观使用。
题图来自 Dezeen。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