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0/34

上传头像

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

头像

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文化

有个艺术家在黑市购买了 34.6 万个人信息,在武汉做了场展览

刘璐天2018-04-09 11:00:58

展览开幕 2 天后已被关闭,艺术家目前还在接受武汉本地公安部门调查,尚未有结果。

刘 X,男,28 岁,电话号码 X。
家庭住址:武昌街道口 X。
黑色别克牌汽车,车牌号:X,发动机号 X。
2018 年 3 月 2 日下午 13:54 在携程网购买了前往南昌的高铁票。
2018 年 3 月 4 日上午 9:46 在淘宝购买了 24 寸行李箱。
2018 年 3 月 4 日下午 22:21 在淘宝网购买了一个登山包。
谭 X,女,28 岁,电话号码:X。
家庭住址:武昌和平大道融侨华府 X。
开红色宝马车,车牌号:X,发动机号 X。
2018 年 3 月 1 日上午 11:06 在淘宝网购买了婴儿用品三件套、尿不湿一箱、奶粉三盒。
2018 年 3 月 2 日下午 13:23 在淘宝网购买了一件女士外套、高跟鞋一双。
2018 年 3 月 2 日下午 19:40 在某商城购买了一台儿童洗衣机。
2018 年 3 月 4 日下午 20:00 在淘宝网购买了《儿童教育》、《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书籍。

这是两条真实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果换一个时下比较流行的说法,“用户画像”。在互联网语境中,这个词通常用来展现平台及品牌如何能利用大数据细致入微地了解客群乃至个体消费者。

但这次,34.6 万张“画像”出现在武汉美术馆 7 号展厅里,整齐地铺开。换了个语境,技术所追求的这种真实和个性化反而令人不安。

“7 号实验空间项目”是武汉美术馆今年刚推出的一个项目。“我们希望通过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艺术观念的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探索与实验,以此呈现一种丰富的鲜活的当代艺术状态,同时拓展美术馆对外公共服务多元化的职能。”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在展览前言中说。

这场名为《秘密》的展览也是湖北青年艺术家邓玉峰 2018 年的首个个展。展览分为大数据、现场行为、手机发送平台、数据人、文献资料等几个部分。“数据人”这个部分,邓玉峰从黑市购买了 34.6 万条包括姓名、电话、住址、银行存款等个人信息,把它们分别打印在纸上,随后用隐形药水做了特殊处理。日常光线下看,只是一张白纸;光线调暗,才能看到不同人的生活轨迹。

策展人、武汉艺术馆美术总监高小林在开幕式上说:“当这个‘数据人’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发现信息时代下,通过个人信息,暴露的不仅是他的客观存在,更有他的主观意念、他的世界观。如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控制某个人的思想,社会将呈现怎样一种面貌呢?……与其说邓玉峰在做一个展览项目,不如说他是在做一个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做一场关乎于大众的个人保护运动。”

展览开幕后,还加入了行为艺术的部分。邓玉峰找来 6 位志愿者,向这 30 多万武汉市民发送短信,邀请他们前来观看自己的“秘密”。4 月 4 日开展当天上午,志愿者们只收到了一条回复,“有病吧”。

《楚天都市报》记者问及,“多少钱可以买到一条个人详细信息?”邓玉峰回答:“最低一分钱就可以买一条。”

“数据化时代与每个公民之间的伦理关系,边界在哪里?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次的展览就是一个实验,展厅就是实验室,至于最后引起了多少人的关注,只有拭目以待。”

谈起是否担心违法,邓玉峰对《楚天都市报》说:“我做这个展览,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信息泄露的关注,至于购买行为产生的后果,如果有人来找我打官司,那我只有承担。”

志愿者们在对个人信息做隐私处理
志愿者收到的短信,图片来自楚天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邓玉峰另一个引人注意的社会实验艺术项目是 2016 年的《破案小组:营救行动》。在这个持续数月的项目中,艺术家假扮卧底(儿童、假证、假币等的购买者)、联系卖家、选择交易地点,再与警方协作破案。

2016 年底至 2017 年 3 月,这个项目在北京宋庄 NO SPACE 展出。策展人张海涛当时在展览前言中说:“虽然数据、案件均为实证,但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方式带给传播者以启示性的感染力,这点是与记者、公安等部门破案有所不同之处。当代艺术不一定只有批判现实才有意义,批判后极积解决和实施方案的态度更为重要。”

《破案小组:营救行动》去年获得了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一等奖。《艺术时代》杂志执行主编杜曦云评价:“很多艺术家提出问题,但不解决问题,因为艺术家习惯于: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象征性的抽离和转化,落户在美术馆这个白盒子系统中。邓玉峰尝试面对最直接的真相,为此,他在生活现场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这种近身肉搏的方式,需要勇气、耐心,而且检验标准一目了然:有没有解决问题?”

《破案小组:营救行动》

《秘密》原定于 4 月 4 日至 4 月 29 日展出,但开展两天后即关闭。武汉美术馆微信公众号上与展览相关的文章也已被删除。我们于 4 月 8 日下午致电武汉艺术馆询问详情,但无人接听。

根据自媒体“隐私护卫队”的说法,邓玉峰目前还在接受武汉本地公安部门调查,尚未有结果。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