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万物简史」废墟审美史
对于废墟的审美或审丑,更多似乎是对时代之镜中的“旧我”一次不乏自嘲的挥别致意
冬日北京动静颇大的拆迁,在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到原本处于日常视线外的外来务工人员身上的同时,也不期然地将似乎久违的废墟景象再次拉回公共视域。
对于一线城市而言,上一轮废墟的大规模制造和展示已经是十余年前的事了。人们原本以为在挥别了房地产狂飙之后,至少在一线城市的建成区地带会很少再出现废墟景观了,然而没想到一场不期而遇且声势浩大的城市自净与自新运动又勾起了人们对“废墟美学”抑或城市伤痕的记忆。
在世纪之交前后那几年的大规模城市拆迁和房地产开发中,废墟成为不少城市一道持久的景观,也因此惹得不少前卫艺术家将其作为摄影、绘画和各种装置艺术的主题。人们或出于怀旧伤感,或有感于世事无常,或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或不满于贫富的对立,而创作和观赏这些与废墟有关的作品。而不少外国媒介更是对这一主题趋之若鹜,一段时间里,废墟和远方高楼大厦的同框出现,和农民工骑三轮平板车从奢侈品招牌下经过,以及警察与时尚少女的并置,几乎成了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急剧变迁的形象的标准照。
不过总体而言,此时的废墟不会像当下那样在人们心目中激起太多的恐惧和愤懑,利益受损者也局限于老城区被拆迁者,无法激起大多数城市新来者的共情心。在一个社会心理总体上喜欢求变求新、时代氛围相对轻快乃至激越的年代,对于废墟的审美或审丑,更多似乎是对时代之镜中的“旧我”一次不乏自嘲的挥别致意,接下来人们依然会大步向前,勇敢拥抱新时代新生活。
如今细想起来,那似乎也不是国人第一次以如此明快的姿态去喜新厌旧,在勇于改天换地的革命文化的指引下,人们曾经以更为决绝的姿态去清除旧建筑,以便为现代化的交通让出空间。事实上,正是对建国初期那次轰轰烈烈毁城和造城运动的反思,才让人们对上一轮的旧城拆迁多少有了些犹疑,甚至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不过总体而言,人们回忆起这十数年的房地产狂飙,如果说有什么不满,更多还是导向飞涨的房价,而非对逝去的景观的惋惜。
我们似乎确实是不善于怀旧的民族,我们更愿意往前看,如果建筑因为老旧或天灾人祸有了废墟化的趋势,我们一般而言不会听之任之,而更愿意取之而后快。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我们甚至愿意加快其废墟化,或人为制造废墟,然后利用人们对废墟景观的拒斥来除旧布新。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
旅美艺术学者巫鸿在其《废墟的故事》里指出,在古代中国人的景观文化中,废墟似乎难以占据一席之地。在文字作品中,我们固然不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描述,但在绘画等艺术中,人们宁愿用“残山剩水”等自然景象来隐喻山河变色神州陆沉大地一片疮痍,而鲜有真正用倾颓破败的建筑,更不用说废墟,来展现人世间的悲怆。这和西方画作中经常出现废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我们似乎也鲜有废墟式景观供人凭吊,更多只是“雨打风吹去”的残迹和湮没无闻的旧址供人抒发情怀,这和雅典卫城、罗马斗兽场之类的似乎亘古长存的废墟式遗迹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或许是因为我们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难以像西方石制建筑那样耐得住风雨雷电和人间兵燹,废墟既然难以长久存在,其作为一种文化意向也由此让人们无法产生持久的敬畏。迅速迭代、不停的更新和重建则成为永恒的主题。一如巫鸿所指出的那样,很多我们以为传自古代的建筑,如果细看旁边碑文上的说明,其实大多都是重修于明清年间。
而这种迭代和更新的速率,反过来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人们对世事无常的犬儒式听天由命心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一切无从长久把握,不必执着于眼前,更不必沉迷于过去。
及至欧风东渐,国人渐渐从出口转内销的反映东方现实的西洋镜像中看到了为自己所有意无意排斥的“废墟景观”。不过,由于这种观照是来自携强力攻破国人自大心理防线的西方人的视角,而且不乏猎奇意味,也因此在西方摄影师和绘画师眼里充满异域风情与历史风味的废墟景象,对中国人而言不啻充满了嘲讽的苦涩,废墟及其被外人展现,被人们当做落后和衰弱的象征。而圆明园的废墟更是成为人们心灵上一道深远的伤口,在构建中国民族集体记忆和身份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抗日战争中,废墟和难民的景观,对凝聚人心营造同仇敌忾的氛围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被敌人强加的“废墟”成了一个在烈火中求得新生的民族必须付出的代价,国破山河犹在,而重整山河可待后生。
废墟作为一种情绪的载体和审美的对象,似乎只在抗战后一部名叫《小城之春》的影片里得到过充分的展现。在那部影片里,废墟充斥着画面,却并不让人产生压迫感,它代表着过去的毁灭和现时的伤痕,也传递出人们小心翼翼收拾人生希望翻开新篇的心情。然而,这种对废墟的虽非正面但远非拒斥的审美,以及《小城之春》整个影片所传递出的伤感、颓废的气息和对未来的迷惘,很快就无法见容于一个火热的年代,对小城里废墟的把玩,迅速让位于对龙须沟的改造。废墟,作为进步、现代与繁荣的反义词,注定难以逃脱被追赶时代步伐的人们所抛弃和清理的命运。
或许有一天,当人们终于能够慢下追赶的脚步,放缓除旧布新的急迫心情,而国人的审美心理空间也终于能给废墟和老旧的东西以更多的空间,整个社会的氛围才能真正放松下来,人心也会变得更加包容。
推荐阅读:《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题图:wikipedia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折扣,T恤,航海图,武夫,茶,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阿拉伯,玉米,酒店,黄金,疾病,白银,皮毛,石油,天然气,西方文明,铁路股票大战,汽车,奢侈品,贫困,抗生素,瑞士旅游业,通用电气,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车型,人民币,传教士,鸟粪,安利,冒险家,蒸汽机,瘾,航线,棉花,茄子,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一汽大众,洗浴,纽约,农业,联盟,汇丰银行,登山,港口,棉布,欧元,亚马逊“优先配送”,除草,盗茶,废品,Zara 症,荒野文化,利玛窦的地图,皈依者沈福宗,黑死病,鳕鱼,人类基因,下南洋,红衣大炮,经济中的野蛮人,福利国家,西医的草药,机关枪,铁皮坦克,天花,ISIS,冷战,体育运动,海外华人,滑铁卢战役,朱可夫,民国政党,东印度公司,火炮,史迪威,创新,太平洋战争,鸦片战争,“西方震撼”,中餐,欧洲,普鲁士,阿拉伯民族主义,中东战争,雷曼倒闭,金融危机,中国青年游日团,空气污染,英特纳雄耐尔,大众,江青服,满人,团队运作,日本产业政策,绥靖政策,纳粹,煤炭,一战,苏联倒塌,官司营销,“收藏中国”,选票,印度独立,茶叶杀菌,萨利机长,民粹主义,葡萄牙探险队,布热津斯基,土耳其帝国,阿富汗战争,911,中日关系,法币改革,红色货币,超级版图,国货反击战,8·19 事件,街头抗争,清政府救市,日本底层社会,国共命运,“惩越”外交战,太平天国,秦汉帝国,西藏问题,大英帝国,斯大林,忽必烈的“首都圈”,倭寇、战争中的民主,麦克阿瑟的遗产,白兰地、朗姆酒与现代美洲,苏联电影,奥斯曼帝国,青年斯大林,洋海关,宋氏家族,1916,亚洲的素食主义,欧美分歧,晚清报人,阿富汗,清朝新疆财政,成吉思汗大交换,德国民族主义,大清帝国,皇家狩猎,美国 1927,电力之战,锈蚀、睡眠,越南战争,里根……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