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万物简史」冷战后美欧观念分歧小史
人们可以考虑一下没有美国强权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
1999 年美欧围绕巴尔干争端的合作,当年被认为是冷战后美欧合作的巅峰,如今回头看去恰是美欧分歧的起点。在“历史的终结”和冷战的敌人不复存在的迷茫期过后,当时大西洋两岸的精英们似乎在针对米洛舍维奇的战事中,找到了彼此团结行动的新理由和新愿景,也为北约的存在找到了新的意义和目的,那就是以捍卫人权维护国际正义公平秩序之名,对他们心目中的独裁政权进行打击。
这种超越国家主权的干涉被美欧精英认为是正当合理的,虽然这种对存在了数百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颠覆让西方世界传统政治精英和非西方世界的集权政权都大惊失色。这条路线的始作俑者克林顿和布莱尔是中间偏左人士,这无疑也为此一路线赋予了天然的道德色彩,因为在人们心目中相对于在冷战期间经常容忍独裁政权的右派政客们,左派政治局总是更理想主义一些。
这两人同时也在各自国内倡导左右妥协的“新中间道路”,既要左派的福利国家,又要右派的经济效率,一时间在国际国内两条战线都充满制度、道路和理论自信。
但好景不长,随着“9·11”之后美国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单边主义行动进行先发制人式打击时,欧洲人开始坐不住了。尤其当美国开始创建所谓志愿者联盟,而非着重于与传统盟友达成共识,欧洲人既感到被忽视的尴尬,又感到无能为力的不安。而美国执意发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一意孤行,更成为美欧龃龉的引爆点。
欧洲人开始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这意味着盟友的共识和集体行动,以及合法性的必要,而这意味着需要联合国授权。但美国的主流决策者显然不这么看。首先一部冷战史告诉人们美国经常采取单边主义行动,而欧洲人也认为事事求得联合国授权,就什么事也干不成。
在美国精英们看来,欧洲人对多边主义和联合国授权的强调是虚伪的,所谓多边主义,无非就是让欧洲人尤其是法德两国有发言权,能参与决策而已。当年的巴尔干行动也没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但因为涉及欧洲人利益时,他们就不加反对。当时美欧间形成的关于针对流氓国家行动的共识,后来几乎成了美国单方面的共识,而欧洲人似乎得了健忘症,拒不承认有这样的共识存在。
当然,一部分美国精英也理解,欧洲人的不安更多在于他们无法像在冷战时期那样被美国在乎,也无法控制美国的行为。毕竟冷战时美欧的利益很多时候是一致的,美国也会更多考虑欧洲的利益,因为与苏联的对峙和针对苏联的遏制有很多发生在欧洲领土上,他们需要欧洲盟友的配合与支持。
此外,欧洲人对多边主义、合法性以及更为和平的手段的追求,还有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欧洲人特别珍视自己的一体化成就,认为整个战后欧洲史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了地缘政治的争端,证明不靠暴力而更多靠磋商与妥协也能建立秩序。他们认为自己的经验代表着人类的未来,也是可以而且应该被复制的,而美国的路数更多折射了欧洲的过去,很容易让人想起强权政治给人类曾经带来的灾难。
而在美国人看来,欧洲人心目中的“天堂”是要靠权力来捍卫的,而不客气地说,正是美国的巨大付出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欧洲的一体化及随后的理想主义。这不仅仅意味着是美国的核保护伞和驻军化解了苏联的威胁,令欧洲人可以在付出很少防务花费的情形下发展经济和构建高福利社会,也更意味着正是美国和北约的存在让法国人不再忌惮德国的复苏和崛起,从而令法德和解成为可能。
换言之,在美国人看来,是自己用丛林原则解决了和平的悖论:为了捍卫和平,必须拥有武力。欧洲享受了和平,却反过来指责美国人的喜欢动用武力的倾向,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如果不是伪善的话。就是欧洲的虚弱,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欧洲防务力量和远距离投射影响力的欠缺,阻止了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如果欧洲能够更多分担全球义务,美国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的单边主义。
谈到全球义务,美欧又再次来到了一个共识的断层线。美国的利益无疑是全球性的,美国为构建目前这个美式体系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当然也获利巨大。事实上,也只有美国和前大英帝国这样地缘政治上比较超然的“世界岛”能够做到这一点,其他的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很难不被周边国家掣肘。而欧洲则不同,比如他们不愿意和俄罗斯弄得太僵,即使在冷战时期,处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考量,也无法做到事事跟随美国的步伐。而这无疑进一步坐实了美国人关于欧洲人“自私”的猜测,欧洲人从来不会从全球维度来看“自由世界”的利益。
2008 年以后,美欧争论的焦点转移到权力的滥用会否导致美国的衰落。在很多欧洲精英看来,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国内的政治僵局,美国社会的分裂,尤其特朗普打着“美国优先”旗号上台,无疑都表明了美国因为滥用自己的优势而遭到了惩罚。
然而不少美国精英依然抱持乐观心态,认为美国目前只是在进行战略重点的重组和战略资源的再分配。这也不是美国第一次次面临类似的困境。比如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面临着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引发的国内动荡,此外还有经济滞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石油危机、从越南撤军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冲击,直至 1979 年伊朗革命期间美国人质危机这个巨大的羞辱性灾难。当时美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强权似乎即将成为过去式。
最后美欧之间争论的一个焦点是,世界包括美国自身应该不应该为一个多强共存的时代做好准备,有没有可能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在了,但世界依然可以将目前的全球政治与经济合作架构发扬光大,迎来一个全球版的欧盟?
对此,美国不少精英坚定地认为,历史证明只有一个超级强国的存在才会保障和平,一战的爆发是因为英国无法应对德国的崛起,而二战的爆发则是因为美国不愿意接过全球老大的接力棒。欧洲人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眼下这个体系是自然进化的,任何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是一个超级大国及其盟友合力打造的结果,因此美欧应该共同捍卫目前的格局。美国应该更多倾听欧洲盟友的想法,欧洲盟友应该更多理解美国人的抱负与苦衷,两者之间应该更多弥合看待世界的观念和处世哲学的分歧。双方的合作和付出不能仅仅靠表面上的收益来衡量,人们可以考虑一下没有美国强权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从而更好地从负面效果清单来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红利进行测量。
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在可预期的未来或许还没有迎来最终答案的可能,但争论本身及其背后的逻辑已足以向人们提供关于未来国际格局走势的启示。
推荐阅读 《天堂与权力》
题图来自 PxHere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折扣,T恤,航海图,武夫,茶,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阿拉伯,玉米,酒店,黄金,疾病,白银,皮毛,石油,天然气,西方文明,铁路股票大战,汽车,奢侈品,贫困,抗生素,瑞士旅游业,通用电气,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车型,人民币,传教士,鸟粪,安利,冒险家,蒸汽机,瘾,航线,棉花,茄子,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一汽大众,洗浴,纽约,农业,联盟,汇丰银行,登山,港口,棉布,欧元,亚马逊“优先配送”,除草,盗茶,废品,Zara 症,荒野文化,利玛窦的地图,皈依者沈福宗,黑死病,鳕鱼,人类基因,下南洋,红衣大炮,经济中的野蛮人,福利国家,西医的草药,机关枪,铁皮坦克,天花,ISIS,冷战,体育运动,海外华人,滑铁卢战役,朱可夫,民国政党,东印度公司,火炮,史迪威,创新,太平洋战争,鸦片战争,“西方震撼”,中餐,欧洲,普鲁士,阿拉伯民族主义,中东战争,雷曼倒闭,金融危机,中国青年游日团,空气污染,英特纳雄耐尔,大众,江青服,满人,团队运作,日本产业政策,绥靖政策,纳粹,煤炭,一战,苏联倒塌,官司营销,“收藏中国”,选票,印度独立,茶叶杀菌,萨利机长,民粹主义,葡萄牙探险队,布热津斯基,土耳其帝国,阿富汗战争,911,中日关系,法币改革,红色货币,超级版图,国货反击战,8·19 事件,街头抗争,清政府救市,日本底层社会,国共命运,“惩越”外交战,太平天国,秦汉帝国,西藏问题,大英帝国,斯大林,忽必烈的“首都圈”,倭寇、战争中的民主,麦克阿瑟的遗产,白兰地、朗姆酒与现代美洲,苏联电影,奥斯曼帝国,青年斯大林,洋海关,宋氏家族,1916,亚洲的素食主义……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