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万物简史」 为何而战?“斯大林的孩子们”的思想资源
所有的牺牲都要求历史的回报乃至报复,不管早晚
希特勒最大的失算就是认为经历了大饥荒和大清洗的苏联帝国已经摇摇欲坠,只需要在前门踹上一脚就可以令整座大厦坍塌。事实证明集体化造成的大饥荒和大清洗造成的红军精英指挥层的缺失,确实令苏联的早期战事表现一塌糊涂甚至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但苏联人终究挺了过来,如同一个被打蒙了的壮汉慢慢恢复了清醒,站稳了脚跟,然后不屈不挠地与对方缠斗并推回去,直至把对方拖垮并打翻在地。
经历了战前诸多精神创伤和人力损失,并在战事初期表现拙劣的苏联军民如何重新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有着惊人复原力和战斗力的群体呢?或者换一个更为刺心的问法:在两个极权双重碾压腹背受敌的情形下,苏联军民靠什么样的精神支柱来自处呢?
那些对前苏联体制有敌意的人不承认精神资源的重要性,甚至压根儿不相信有这样的资源,他们坚持认为斯大林臭名昭著的“不准撤退一步!”的 227 号令是苏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原动力。考虑到希特勒发布过类似的指令,这种说法等于以一种相对主义的口吻在无形中剔除了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而把决定胜负的关键更多归因于希特勒的无能和失误、盟国对苏联的援助、苏联惊人的战时经济效率等等。
其实苏军指挥官和政工人员都意识到,大规模的严厉处罚无助于军队的团结和效率。事实上,227 号命令推行之后,苏军的逃兵持续增加。铁石心肠的斯大林也不得不承认,在激励士兵坚持战斗方面,恐怖手段并不有效,还要开发其他的“说服方法”。
爱国主义诉求是一个备选方案,不过不是刻板的高高在上的党国版爱国主义,而是经过巧妙改良的家园版爱国主义。绝大多数苏维埃士兵是农民的儿子,他们效忠的对象不是将创痛和毁灭带给农村的苏联统治阶层,而是自己的家园和亲人。对这一点斯大林自己也有着清醒的认知,他曾在 1941 年 9 月对后来出任美国驻苏联大使的埃夫里尔·哈里曼指出,俄罗斯人民的拼杀是“为自己的家园,并不是为我们”。
如果知道自己浴血奋战是为了什么,自己的命运又与之紧密相连,这样的士兵才是最厉害的。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到斯大林格勒,人们先后得出了相同的证明:地方爱国主义是强大的动力。如果把保卫一个特定社区和人际关系网(而不是“苏维埃祖国”的抽象概念)认作苏维埃事业,人们更愿意投入战斗,更愿意牺牲自己。为此,苏维埃的宣传援引了保卫“罗迪纳(家园)”的概念,旨在充分利用这一情绪。
苏维埃宣传部门还逐渐弱化苏维埃符号,而改用更能打动士兵的“俄罗斯母亲”的古老形象。一些标榜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资源又被发掘出来并发扬光大,比如新颁发的苏维埃勋章,多以俄罗斯历史上的军事英雄如库图佐夫和苏沃洛夫等加以命名。
此外,此前被视为异己力量的教会被赋予新生,国家取消了许多战前的政治控制,以交换教会领导人对战争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据说这种新“政教交融”的结果是宗教信仰和苏维埃信念的“奇妙”组合,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们会一边在胸前划着十字,一边高呼斯大林的名字。
诉诸于仇恨和报复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德军的入侵给如此多的家庭带来苦难,只需煽动一下对敌人的愤慨,就可驱使人们投入战斗。当然有时仇恨中也包含了压抑已久的愤怒,所针对的还有在战争之前已在承受的痛苦,这时宣传机构需要加以巧妙地操控,将其精准地导向外国敌人。
家园爱国主义和同仇敌忾都发挥了预期的作用,不过在当时的一些观察家看来,除了这些因素,在激励苏联军民的战斗意愿中发挥了最重要作用的也许是对“牺牲”的崇拜。典型的“苏维埃人”就是在牺牲文化中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频繁的革命斗争中,总被要求为伟大事业作出牺牲。苏联作家西蒙诺夫曾精辟地指出,对于卫国战争时期的艰辛和匮乏——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家破人亡、日常生活终止——苏联民众早已经历并已再度做好准备。
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毫不夸张地说,随时准备作出个人牺牲是苏联最重要的武器,尤其在战争第一年,这绝对是苏联得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普通士兵和平民以自身的英勇行为和巨大牺牲,来弥补军事指挥的失败和几乎所有权威的瘫痪。“1941 年的一代”(出生于 1910 年代和 1920 年代初期的人)牺牲精神尤为壮烈,他们从小就熟知为国奉献一切的苏联英雄:屡破纪录的飞行员、劳动模范、北极勘探者、与白俄斗争的内战军人和远赴西班牙的共产主义斗士。
许多年轻的志愿者效法前人的壮举,踊跃投入战争,将在 1941 年拿起武器的号召,与内战的英勇传统和 1928 到 1932 年筚路蓝缕的五年计划联系起来——那两段时期被塑造为苏维埃历史上的两大浪漫时代,人们从小被教育说那时的伟大事业是在集体的努力和牺牲下得以实现。苏联诗人大卫·萨莫伊洛夫的一段话清楚展示了 1941 的一代如何视自己为一个以牺牲为天职的命运连续体和共同体的一部分:“内战——属于我们的父辈;五年计划——属于我们的兄长。但 1941 年的卫国战争——属于我们自己。”许多苏联军民从这样的信念中觅得了战斗的力量。
当然,所有的牺牲都要求历史的回报乃至报复,不管早晚。不管如何被引导,苏联军民很大程度上自发的主动爱国热情为自己创造出此前在肃反和大清洗的桎梏中难以想象的自主空间,战争带来了久违的自由的气息,面对复杂和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人们也被迫尽力发挥能动性,并积极反思和总结战略战术的成败得失。另外,在向德国推进过程中的见闻,也令此前的一些苏维埃神话破灭了。
所有这些,都埋下了独立思考和反叛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斯大林的否定和其后的解冻,并非完全是赫鲁晓夫等人的恩赐。此外,对“俄罗斯母亲”的利用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这也埋下了以后苏联走向分裂的伏笔,尽管其显形要等待更多的时间。
推荐阅读:《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题图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折扣,T恤,航海图,武夫,茶,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阿拉伯,玉米,酒店,黄金,疾病,白银,皮毛,石油,天然气,西方文明,铁路股票大战,汽车,奢侈品,贫困,抗生素,瑞士旅游业,通用电气,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车型,人民币,传教士,鸟粪,安利,冒险家,蒸汽机,瘾,航线,棉花,茄子,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一汽大众,洗浴,纽约,农业,联盟,汇丰银行,登山,港口,棉布,欧元,亚马逊“优先配送”,除草,盗茶,废品,Zara 症,荒野文化,利玛窦的地图,皈依者沈福宗,黑死病,鳕鱼,人类基因,下南洋,红衣大炮,经济中的野蛮人,福利国家,西医的草药,机关枪,铁皮坦克,天花,ISIS,冷战,体育运动,海外华人,滑铁卢战役,朱可夫,民国政党,东印度公司,火炮,史迪威,创新,太平洋战争,鸦片战争,“西方震撼”,中餐,欧洲,普鲁士,阿拉伯民族主义,中东战争,雷曼倒闭,金融危机,中国青年游日团,空气污染,英特纳雄耐尔,大众,江青服,满人,团队运作,日本产业政策,绥靖政策,纳粹,煤炭,一战,苏联倒塌,官司营销,“收藏中国”,选票,印度独立,茶叶杀菌,萨利机长,民粹主义,葡萄牙探险队,布热津斯基,土耳其帝国,阿富汗战争,911,中日关系,法币改革,红色货币,超级版图,国货反击战,8·19 事件,街头抗争,清政府救市,日本底层社会,国共命运,“惩越”外交战,太平天国,秦汉帝国,西藏问题,大英帝国……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