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
为了更多优质奶源,蒙牛时隔四年再提收购现代牧业
产业链上的整合,有助于蒙牛发展更赚钱的低温奶业务,也帮签了对赌协议的现代牧业解了套
在老对手伊利于去年年底完成对中国圣牧的增持后,换上了新总裁的蒙牛新年也有所动作。
2017 年 1 月初,蒙牛提出收购其奶源供应商之一“现代牧业”的 16.7% 股份,价格不算高,约合 18.73 亿港元(16.55 亿人民币)。交易完成后,蒙牛经稀释后的占股比例达到了 37.7%,但考虑到先前蒙牛就是现代牧业的第一大股东,看上去只是稳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
但在 2 月 3 日的股东大会上,蒙牛方面还审议了全面收购现代牧业的方案。虽然后者管理层随后就表示,不会接受这一要约,但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仅为 9.2%。而要收购市面上剩余的所有股份,蒙牛要多花 60 亿港元以上。
除了持股关系之外,蒙牛与现代牧业之间还有一个为期十年的原奶采购合同,到 2018 年就将结束。如果能就此买下 26 个牧场、超过 23 万头乳牛,并获得比以往更稳定的奶源供应,对于正在重整供应链、并期待在高利润率的低温鲜奶、酸奶等业务线上获得突破的蒙牛来说,是笔好买卖。
四年前,收购的这一幕也曾差点发生在蒙牛与现代牧业之间。当时,蒙牛几乎买断了后者的所有鲜奶,而现代牧业不甘心仅有这一个大客户,开始拓展与其他乳制品公司的关系,甚至在零售终端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双方的数年博弈就此开始。
当时,看好中国农业市场的著名私募基金 KKR 及鼎晖也在加注这一领域。这两家基金所参与的合资公司一度持有现代牧业超过一半的股份,并在 2013 年市场出现“奶荒”时,与现代牧业合资建设了两个牧场。
但现代牧业也因此背上了“业绩必须快速增长”的对赌协议,如今三年期限将近,在港上市的现代牧业股价不到承诺数字的 1/3。
可以说,正是利用现代牧业急于摆脱供应商身份、利用外来资本扩大影响力的这个思路,蒙牛才能在几年时间内,就一步步完成了对它的接管过程。而中金公司在研报中分析称,蒙牛的这次增持,以及可能发生的全资收购,会结束现代牧业从去年维持至今的亏损状态。
整个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集中度,也会因此被进一步提高——从 2015 年至今,蒙牛、伊利与光明三大品牌的合计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 40%,行业前十大品牌的总市场份额超过 75%。
题图来自 publicdomainpictures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