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0/34

上传头像

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

头像

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文化

「万物简史」一战真正起因是英俄中亚大博弈?

苏琦2016-11-12 07:11:51

英国出于保全自身在中亚和中东的利益而不得不去“讨好”俄罗斯,由此引发的代价是必须“牺牲”与德国的和平。

这似乎已经是历史定论:德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大陆的平衡,而其向非洲、中东等地的扩张企图进一步加强了以英国为首的老牌殖民帝国的焦虑,为了遏制德国,英法俄联起手来,而这进一步加剧了德国的被围堵心理,然后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

但在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看来,这种说法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在其《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中,彼得·弗兰科潘从中东和中亚视角出发,认为英俄中亚大博弈才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彼得·弗兰科潘指出,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相互威胁,不过是某种掩人耳目的说辞。历史的真相完全不同。尽管弗朗茨·斐迪南的遇刺导致了一连串的误解、争论、最后通牒以及根本不可能恢复的混乱秩序,但是真正让战争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却是数千英里之外的局势变化:一言以蔽之,英国出于保全自身在中亚和中东的利益而不得不去“讨好”俄罗斯,由此引发的代价是必须“牺牲”与德国的和平。

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俄国在中亚扩张的步伐开始提速,这对英国治下的印度的地缘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政府高官们绞尽脑汁,商讨该如何应对俄罗斯可能入侵印度的情况。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建议女王做好授权派遣英国军队进入波斯湾的准备,同样,作为印度女皇的她还应该命令她的军队将俄罗斯人逐出中亚、赶回里海。

为了建立缓冲地带,印度总督利顿勋爵在 1878 年至 1880 年间两次下令入侵阿富汗,并在喀布尔统治家族中扶植了一个傀儡。此外,英国还锲而不舍地劝说波斯人签署《赫拉特公约》,该公约承诺保护中亚地区抵抗俄罗斯的扩张。与此同时,英国还采取措施与坎大哈以北的人建立联系,以便更快获取任何俄国人的行动信息。

一份写于 1883 年的备忘录被冠以“俄国可能入侵印度吗”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不久之后,另一份有着“俄罗斯的弱点是什么,以及当前的局势对我们在印度制订的边疆政策有何影响”这样冗长标题的备忘录也被炮制出炉了。而当这些文件的作者、鹰派人士费雷德里克爵士在 1885 年被任命为印度英军总司令时,当时的形势有多么严峻就一目了然了。

更令英国人感到焦虑的是,帝国似乎已经扩张过度了,维系帝国现在已变得越来越让英国人感到力不从心。与南非布尔人之间的冲突暴露了英国人的软肋,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不列颠在海外面临着崩溃的风险,而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俄国扩张的恐惧。1901 年年底,伦敦的内阁收到了一份悲观的报告:一旦俄国的铁路线从奥伦堡延伸到塔什干,俄罗斯人将有能力派遣 20 万人进入中亚,并且一半以上都会部署在印度边境附近。在此之前,英国人还收到一份来自格鲁吉亚城市巴统的报告,称俄罗斯打算向中亚派出 2 万人,后来被证明是虚惊一场。

问题的关键在于,英国人战略选择越来越逼仄:他们无法承受巩固印度西北边境所需的开支:每年至少需要 2000 万英镑,并且以后会滚动增长。英国人意识到自己难以抵御人们口中的“俄国危险的扩张”,他们需要其他方案以避免让事情变得更糟。一份来自军情处的报告建议,或许可以和德国达成协议,用来牵制俄罗斯的注意力。

但英国新任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认为,英国所要做的是转移俄罗斯人的视线,让他们的关注点远离中亚地区。1905 年年底,在接受任命前的一个月,格雷曾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称,如果英国能够就“各自在东方的财产”与俄国达成共识,一定获益良多。他表示,英国政府从来都无意于“阻止或挫败俄罗斯在欧洲的政策”,因此完全可以帮助俄国扩大它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力”。毋庸讳言,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将俄罗斯人的注意力从亚洲转移出来。

英国人遇上了一个好时机。法国对德国这一邻居兼可怕对手迅猛发展的经济感到日益不安。19 世纪 90 年代初,法国外交官在幕后拼命活动,与俄罗斯结成同盟。法俄同盟的首要宗旨是自卫:两国同意,一旦德国或其同盟出动军队,他们就对德国发起攻击;两国还正式承诺,如果伦敦对他们中的任何一方不利,他们也将对英国采取行动。听说英国急于将俄罗斯的注意力转移欧洲来,这对法国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好消息。

伦敦与巴黎在 1904 年签订了《英法协约》,这为英国与俄罗斯的和约铺平了道路。1907 年,三国协约正式建成。英、法两国与俄国达成正式协定:一条固定的分界线划分了三国在波斯的势力范围;同时,协定的条款还将俄国在阿富汗的介入空间压缩到了最小。爱德华·格雷主张,将印度从“紧张和不安”中解放出来的最佳途径是与俄罗斯取得更加积极的相互理解,这将确保“俄国无法在波斯占据到对我们构成威胁的部分领土”。

伦敦的资深外交圈心里都明白,与俄国的和解代价就是德国。正如伦敦外务部的常务副官查尔斯·哈丁爵士在 1908 年所强调的:“对于我们而言,在亚洲和近东与俄罗斯达成充分谅解,远比与德国保持良好关系要重要得多。”他写道,如果俄罗斯意图在波斯扩张,“我们将对此无能为力”。因此,必须尽一切努力维持欧洲的均势:“一个对我们有敌意的法国和一个对我们有敌意的俄罗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要远远高于一个对我们有敌意的德国。”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亚瑟·尼克尔森爵士也认同这一观点:由于波斯的紧张局势,大不列颠与俄罗斯的关系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他认为“应该不惜任何代价与俄罗斯保持充分的谅解”。

蓬勃发展的德国早就不甘心扮演一个二流角色。在 1870 年之后的 20 年里,德国的煤炭产量涨了一倍,钢铁产量则涨了三倍。经济上的崛起使得德国那些已经很可观的陆地和海上军事力量得到了更多的投资。面对英法俄三国的围堵,德国人通过寻找盟友发起了自己的反击,从而启动了 “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恶性循环模式。

推荐阅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题图来自 Pinterest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近期将会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折扣,T恤,航海图,武夫,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阿拉伯,玉米,酒店,黄金,疾病,白银,皮毛石油,天然气,西方文明铁路股票大战汽车,奢侈品,贫困,抗生素,瑞士旅游业通用电气,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车型人民币传教士鸟粪安利,冒险家,蒸汽机,航线,棉花茄子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一汽大众洗浴纽约农业联盟汇丰银行登山港口棉布欧元亚马逊“优先配送”除草盗茶废品Zara 症荒野文化利玛窦的地图皈依者沈福宗黑死病鳕鱼人类基因下南洋红衣大炮经济中的野蛮人福利国家西医的草药机关枪铁皮坦克天花ISIS冷战体育运动海外华人滑铁卢战役朱可夫民国政党东印度公司火炮史迪威创新太平洋战争鸦片战争“西方震撼”中餐欧洲普鲁士阿拉伯民族主义中东战争雷曼倒闭金融危机中国青年游日团空气污染英特纳雄耐尔大众江青服满人团队运作日本产业政策绥靖政策纳粹煤炭……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