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
「万物简史」就着苹果眼下的处境,可以再看看《创新者的窘境》
人们当然都希望在颠覆式增长创新中停留更长时间,但这对很多企业来说基本是无法完成的使命,就像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青春期一样。
乍一看,苹果当然有理由感到委屈:市场要求苹果每出一个新产品就是一个新的颠覆式创新,这当然是不合理的,谁还能总是一出手就是一个大招啊,再说一代天骄乔布斯也去世了好几年了。
其实苹果的委屈之前微软也碰到过,人们也曾希望比尔·盖茨每款视窗都能打开一个美丽新世界。这当然是无法做到的,创新有自己的规律,企业生长有自己的曲线,谁也不可能是高潮迭起的常胜将军。
按照《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的说法,创新有四种,分别是潜在产品创新(Potential Products)、颠覆式增长创新(Disruptive/Growth Innovations)、持续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s)和效率型创新(Efficiency Innovations)。
苹果显然已进入持续性创新阶段,也就是让已经很好的产品变得更好。克里斯坦森认为人们看到的绝大部分创新,都是持续性创新。持续性创新可以帮助公司长期赚取利润,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新产品是替代旧产品的,所以它本身不会创造成长。这也正是苹果所面临的问题。
按照这个分析框架,微软应该已经进入效率型创新阶段了,即用更少的资源去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产品。这可以通过更流畅的生产链、更合理的产品矩阵和更精干的团队来实现,这肯定会创造更多的现金流,让公司在市场眼里“显得”还比较有竞争力,但代价是庸常化和对创新投入不足。
人们当然都希望在颠覆式增长创新中停留更长时间,但这对很多企业来说基本是无法完成的使命,就像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青春期一样。颠覆式创新很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横空出世之前往往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而且也没有太多的市场预期压力,比如在智能手机出来之前,人们对苹果手机并没有太多期待,压力主要在诺基亚们身上。
一旦实现了颠覆式创新,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翻筋头云就没那么容易了,即使拿出巨额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新的潜在产品创新开发中,也很难如愿,而与此同时市场的胃口则越吊越高,资本回报压力也越来越大。
所以不少“基业长青”的公司就通过两种方式来延续青春期:一种是买买买,通过各种并购将有颠覆式创新潜力甚至颠覆式创新产品拿到自己碗里来,一种是以模式创新来缓解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困境,比如通用电气一度通过类金融控股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方式来保持自己在相关行业的领先地位和协同效应。
不论哪种方式,压力总是巨大且持续的,委屈感也一直是很强烈的。但换个角度看,这就是一场必须玩的游戏。市场知道你做不到频频出大招,但就是不宽容,或逼你并购新企业,把钱给新人做,或加大分红比例,总之目的只有一个:不能把太多的钱留公司手里。
从金融层面讲,这是市场倒逼处于第三和四阶段的企业让渡出金融资源给新颠覆式创新。这就是美国特色的提前盘活存量,也就是说不能等你破产了再将资源置换出来。从这个维度来看,中国经济现阶段的低效不仅仅因为僵尸企业导致的产能过剩没有出清,那些半温不火的企业占据的大量资源没有及时高效盘活也是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苹果们的“委屈”是必须的,是一个高效率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荐阅读 《创新者的窘境》
题图来自 www.newyorker.com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近期将会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折扣,T恤,航海图,武夫,茶,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阿拉伯,玉米,酒店,黄金,疾病,白银,皮毛,石油,天然气,西方文明,铁路股票大战,汽车,奢侈品,贫困,抗生素,瑞士旅游业,通用电气,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车型,人民币,传教士,鸟粪,安利,冒险家,蒸汽机,瘾,航线,棉花,茄子,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一汽大众,洗浴,纽约,农业,联盟,汇丰银行,登山,港口,棉布,欧元,亚马逊“优先配送”,除草,盗茶,废品,Zara 症,荒野文化,利玛窦的地图,皈依者沈福宗,黑死病,鳕鱼,人类基因,下南洋,红衣大炮,经济中的野蛮人,福利国家,西医的草药,机关枪,铁皮坦克,天花,ISIS,冷战,体育运动,海外华人,滑铁卢战役,朱可夫,民国政党,东印度公司,火炮,史迪威……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