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0/34

上传头像

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

头像

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文化

「万物简史」有人把荒野改成城市,有人把城市变回荒野

苏琦 2015-11-15 16:11:00

关于荒野文化的全球化,有着一种“击鼓传花”的宿命味道。

地老天荒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决绝之境,而兄妹开荒的和谐画面象征人类文明的拓展,因此驯服荒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意味着进步与发展,沧海变桑田,桑田变良田,人类的富足繁荣才有了保证。

当然,现在人们都知道了不能涸泽而渔的道理,知道荒野也自有其价值,无论是从维护生态平衡,还是从保持生物多样性上来看,荒野的存在都不可或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等,更是先行一步,在数十年前就推出了国家森林公园计划,从而为荒野的人为保护披上了一层法律外衣。

再后来,人们渐渐又发现荒野不仅有着生态和生物学上的意义,更有着社会文化上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安放被喧嚣的城市生活日益催逼的内心,另一方面那些适应荒野生态系统的文化形态本身也有着矫正主流文明过于功利性和过多掠夺性的功用,一如生物的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对于人类的健康存续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也解释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文青们对于印度、尼泊尔等地原始风光和与之相适应的淳朴文化的向往。他们成群结队来到这些地方,瑜伽打坐,吃素念斋,试图通过简朴的生活和对荒野的热爱来救治西方文明中的消费主义病灶。

然而吊诡的是,发端于上世纪同期的新一轮资本全球化扩张,令包括印度和中国等在内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迎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其境内的荒野之地或一步步收缩,或被改造为商业旅游目的地,那些曾经摆出遁世姿态的西方前卫青年发现自己要么向更荒凉的地方进发,要么摇身一变成为荒野之地商业开发的先行者,一如他们的中国同行在丽江、大理等地方所做的那样。

由此一种围绕荒野文化的跨国不平等格局渐渐出现了:发达国家的人们越来越痴迷于恢复荒野,比如美国的炸坝运动,比如荷兰把当年费劲千辛万苦围海造的田再度恢复为荒原,等等,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则热衷于进一步开发荒野,而这又惹得发达国家的左翼知识分子愤愤不平,将之视为全球化的弊端,更激进者则将这一现象转化为反全球化的武器,一如他们的中国同行们捶首顿足于消逝的乡村。

换句话说,发达国家的人们能够得以消费荒野,是以发展中国家消耗荒野为代价的。这多少让人想起“先污染后治理”的全球化线路图,总是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先意识到进行环境治理恢复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然而一个秘而不宣的前提是此类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已经调整到以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为主的阶段,而那些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企业则早已转移到了别处。

因此关于荒野文化的全球化,就有着一种“击鼓传花”的宿命味道,只有尽快脱贫,才能“待从头重整旧山河”,问题是等到人们终于能够好整以暇修复荒野之时,早已随发展之风而散的曾经附着于其上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生态,还能够如约再来吗?

推荐阅读:禅定荒野》《荒野之境》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近期将会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折扣,T恤,航海图,武夫,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阿拉伯,玉米,酒店,黄金,疾病,白银,皮毛石油,天然气,西方文明铁路股票大战汽车,奢侈品,贫困,抗生素,瑞士旅游业通用电气,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车型人民币,传教士,鸟粪安利,冒险家,蒸汽机,航线,棉花茄子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一汽大众洗浴纽约农业联盟汇丰银行登山港口棉布欧元亚马逊“优先配送”除草盗茶废品Zara 症……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