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要寻找过去的上海,可以看这位阿叔记录了10年的街头巷尾报告| 100 个有想法的人
你们不是爱提“接地气”吗,他做的可能真的才是“地气”。
最早知道姜庆共是在豆瓣。豆瓣 ID 是“老姜”的他和“基诺 Genovision”、“席子”等人一直在关注着上海本土文化。
后来,姜庆共参与撰写了一本名为《上海字记》的书。再后来,和书相关的 100 多个文本出现在了上海徐汇区艺术馆里,构成了这个为期一个月的主题展览。
在这本 400 页的《上海字记》之外,姜庆共主创撰写的还有 2012 年出版的《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2007 年出版的《上海郊游》、2005 年出版 2010 年再版的《上海潮流店家》,以及今年的《上海高度》。而参与策划和设计的就更多了,有摄影师马良的《上海寓言》、陆元敏的《胶片时代的上海》、徐喜先和徐建荣的《百变上海》,等等。
1.
“当时国内根本就没有平面设计师的概念,都是叫美工、装潢设计工之类的。我是通过看香港、台湾的杂志才知道自己在干的到底是什么事。”姜庆共说道。得益于对新事物的接触和吸收,他在离开工厂后就决定开始以小型家庭办公的模式工作,这也就是现在说的很多 soho。但在当时,这还是一种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的生活方式。
到了 2005 年,姜庆共发想的结果是成立一个叫做“上海风景”的工作室,关注上海本地文化。
2.
5 年之后,这本图片为主的 400 页图书出版。采访了包括《繁花》作者金宇澄在内的 12 名口述者,索引展示了 400 张图片,梳理了以上海为发生地的,前后 100 年的设计书写史。
1843 年,上海开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了墨海书馆。1860 年,美国传教士姜别利主持的美华书馆从宁波迁来上海。1861 年,英字林洋行开办了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东西文化的疏通,出版物的兴起,这些都让上海的铅字印刷技术有机会早早被启蒙。
之后,包括鲁迅、郁达夫在内的名人在沪创办新潮杂志,而以《良友》为代表的商业杂志创刊,也开启了上海在民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建国以后,上海字模一厂、二厂、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和北京新华字模厂组成了当时全国最为专业的设计体系。以上种种,都是作为大城市的上海和设计字体史关系紧密的证据。
大多数时候都是阅读和行走,姜庆共坦言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来看史料,孔夫子网、本地的古旧书店成了他最常光顾的地方。他也常上街遛弯,去观察那些如今正在被使用的字体,并将它们视为旁证。
根据姜庆共的计划,那几本由他设计了封面的上海城市书籍最后会连成一幅上海街景图。
在和席闻雷合著的《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中,他们用一张 1940 年代的民国里弄地图作为索引,寻找记录当下上海石库门的现状。在《上海杂货铺》中,姜庆共建议用物价来串起整个杂货史,以此告诉读者书里写的东西其实都是可以在日常买到的。
“我们所有的书都是跟世俗生活相关的,读者可以亲身去体验。这跟我告诉你一个上海滩名媛在 1930 年代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是完全两种东西。”姜庆共说道。
在他颇为谨慎的态度中,更多从此发散开的东西需要更多理论训练,而这眼下并非是他要做的事。“这些书的意义在于传播,让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东西的存在。我们后面备注有书单,有需要的话可以自己找来看。”姜庆共说道。在他看来,不做误导,这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引导。
的确有很多人在写上海,姜庆共也只是在用他的方式写,但他没讲太多情怀的东西,只是态度诚恳也身体力行。
“我希望自己书的形式能带给大家一个信息,看的东西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要局限在某几个方面。而要对一个城市建立认识的话,最好是多走走多看看。”55 岁的上海人姜庆共这样总结他的城市观。
题图来自 姜庆共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