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万物简史」作为赶超者的西方
没有全球经济和东方全球化,很多非常先进的东方资源组合就不会传到西方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近期将会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折扣,T恤,航海图,武夫,茶,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玉米,酒店,黄金,疾病,白银,皮毛,石油,天然气,铁路股票大战,汽车,奢侈品,贫困,抗生素,瑞士旅游业,通用电气,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车型,人民币,传教士,鸟粪,安利,冒险家,蒸汽机,瘾,航线,棉花,茄子,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一汽大众,洗浴,纽约,农业,联盟,汇丰银行,登山,港口……
欧洲中心论已经不流行很多年了,但欧洲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先进的东方的“跟屁虫”这一说法还是挺新鲜的,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它至少让人们可以更多以双向互动而非从西方向全世界的发散来理解全球文明的成长史。
一向喜欢做惊人之语的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霍布森在其《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首先将第一轮全球化的时间一把从 1500 年前后提前了一千年。他认为在公元 500 年前后主要是由中东波斯人和北非人以及后来的穆斯林所开创和主导的全球化,很早就奠定了“全球经济”的轮廓。也就是说,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不单单是西方崛起的产物。
第一轮全球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现成的交流渠道,将全球大部分地区联系起来,同时它还是公元 500 至 1800 年间东方主要的资源组合传播到落后西方的一个渠道。尤其重要的是,许多这样的资源组合是通过伊斯兰世界的桥梁从东方传到西方的。
在霍布森看来,在欧洲发展的每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对优越的东方思想、制度和技术的吸收起了重要的作用。重要的技术——马镫、马轭挽具、水车和风车,也许还有铁质马掌和中世纪的犁——都来自于东方,从而确保了欧洲中世纪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此外,在公元 370 年后,全球性的一波波的东方移民浪潮冲击了欧洲,促进了欧洲封建政治结构的形成。
欧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各种“原始资本主义革命”,比如商业、生产、金融和大航海。此前持欧洲中心论的史家倾向于认为这些是公元 1000 年后由意大利人率先发起的。但是种种事实揭示了意大利金融改革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东方。因为在那里(主要中东)首先发明了合伙制和合同、支票、汇票、银行业、货币交换、对贸易和投资的有息贷款、合同法以及合理的会计制度,所有这些都传到了意大利并被其吸收。所有促进中世纪航海革命的重大技术——指南针、地图、船尾舵、方形船体、多桅杆体系和斜挂三角帆——都是中国人或伊斯兰中东发明并完善的。而且,印度、中国、非洲特别是伊斯兰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进步以及阿拉伯罗盘的改良,都确保了航海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随后又传播到欧洲,从而促成了所谓的欧洲航海大发现。
最后,中世纪欧洲的纺织业、造纸业、炼糖和钢铁生产(或许还有钟表制造业)都有赖于东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当很多东方技术通过全球经济得以传播时,十字军东征也是东方资源传到欧洲的一个重要渠道。
正是这些东方主要的发明革新的传播,使得欧洲在 15 世纪后开始了“追赶”时期。东方人(尤其是伊斯兰以及犹太人、印度人、或许还有非洲黑人)的思想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中是至关重要的。火药、火枪和大炮奠定了所谓的欧洲军事革命(1550 - 1660)的基础——它们都是 850 - 1290 年间在中国的军事革命中所发明的(伊斯兰中东也做出了很多贡献)。此外,印刷术的起源也不能归功于古登堡,因为最早金属活字印刷是朝鲜在 1403 年发明的,并且中国早期的许多印刷技术或思想的传播后来也确保了欧洲的“重大突破”。
西方崛起的下一个重要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这尤为欧洲中心主义所称道。但是人们如今已经不讳言一些启蒙运动思想是直接从东方——尤其是从中国借用的。此外,英国农业和工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大的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发明的,并通过全球许多商业路线进行传播。这些技术包括播种机、马拉锄、曲辕铁铧犁、旋转风扬机、作物轮种法、煤和鼓风机、钢铁生产技术、棉纺技术、运河及水闸、蒸汽机以及更多的技术思想等。
总之,没有全球经济和东方全球化,很多非常先进的东方资源组合就不会传到西方。而且,没有这些资源组合,欧洲人可能还处于亚非主导的全球经济的落后边缘地带。
当然,或许身为东方人后代的我们还可以反着读这本书:为什么祖上那么阔,却被善于学习的西方穷小子后来居上给反超了呢?那么我们又如何再次通过向西方的学习实现风水再次轮流转呢?换言之,确认西方文明中的东方起源不应该导致沾沾自喜的慰藉,而更应该成为放下面子和各种心理抵触全方位学习西方的动力,毕竟人家当年不就是这样发家的吗?
推荐阅读:《西方文明中的东方起源》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