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万物简史」茄子的全球化之旅
对茄子加以种种调和的过程中,所谓的烹饪文化就得以形成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近期将会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折扣,T恤,航海图,武夫,茶,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玉米,酒店,黄金,疾病,白银,皮毛,石油,天然气,铁路股票大战,汽车,奢侈品,贫困,抗生素,瑞士旅游业,通用电气,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车型,人民币,传教士,鸟粪,安利,冒险家,蒸汽机,瘾,航线,棉花,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一汽大众,洗浴,纽约,农业,联盟,汇丰银行,登山,港口……
读过《红楼梦》的中国读者一定还记得贾府里茄子的豪华吃法,经过那么多道烹制,加了那么多道配料,难怪刘姥姥都吃不出茄子的味道了。
无独有偶。日本作家玉村丰男在其《全球蔬菜纪行》里所展示的茄子的中东吃法,与大观园里的手法颇有相似之处:主人先把茄子放到下有炭火的铁丝网上烤熟,然后把皮剥掉,把蒂头切掉,接下来把茄肉放到一个大陶钵里。令人眼花缭乱的配料添加开始了。先是剁好的蒜泥,然后是大量的优格酸奶,接着是浓稠的橄榄油,把这些和茄肉充分拌和后,最后再加以盐和白胡椒调味。估计换做刘姥姥去品尝,依然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
人们之所以在茄子的配料上花这么大工夫,估计是和茄子本身味道比较苦涩有关,换言之,这是一个需要大量作料来“遮味”的菜,而在这对原材料加以种种调和的过程中,所谓的烹饪文化就得以形成。
据说直到 9 世纪阿拉伯人才学会对茄子进行撒盐去涩,过去因为味苦而被鄙弃的茄子,从这个时候起开始在阿拉伯世界被赋予“蔬菜女王”的称号,几乎每个宴席上都少不了几道炸的、烤的和镶肉的茄子菜色。
茄子发端于印度北部,很早就传入中国和波斯。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公元前 500 年即已开始栽种茄子。而阿拉伯地区的茄子是由波斯传入的,茄子的印度梵语发音是“瓦当迦南”,传入波斯后变成“巴丁刚”,进入阿拉伯则变成“阿巴丁刚”。
身为阿拉伯“蔬菜女王”的茄子,后来又漂洋过海来到了西班牙,并从“阿巴丁刚”变成了“Alberginia”。将茄子带往西班牙的可不是地理大发现时代那些身兼探险者、商人和海盗多重身份的亡命之徒们,而是躲避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迫害的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的后裔们。这些王朝后裔从北非一路来到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并在科尔多瓦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也就是中国史书中所说的“绿衣大食”。
随着绿衣大食传入科尔多瓦的除了伊斯兰教,以及现在还到处可见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还有阿巴斯王朝绚烂成熟的饮食文化,阿拉伯人喜欢的美味的茄子也传进了安达卢西亚。接下来,茄子又从西班牙传到法国,名字也从“Alberginia”变成“Aubergine”。至今在英语中虽然将茄子这种植物因形设义叫做“Eggplant”,但作为果实的茄子依然别叫做“Aubergine”,承袭着经过千年变迁而仍依稀可见的遥远语源。
除了在 9 世纪由阿拉伯经北非一路来到西班牙、法国外,茄子们还跟随奥斯曼土耳其的大军在 11 世纪一路经巴尔干半岛传入了希腊和意大利。至此,茄子便由中东的“蔬菜女王”摇身一变而为地中海的“蔬菜女王”,茄子的各个变种也在环地中海各地争奇斗艳:科尔多瓦的茄子是褐色的,塞维利亚的茄子是紫黑色的,还有埃及的白色茄子和叙利亚的紫色茄子,以及来自法国的白紫条纹相间的茄子。
此外,那些烤或煮熟的茄子被捣碎后与各种地方特色的配料和作料搅拌而成的茄子酱,被戏称为“穷人的鱼子酱”,至今仍是地中海沿岸地区必不可少的一道前菜。
推荐阅读:《全球蔬菜纪行》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