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0/34

上传头像

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

头像

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文化

1月22日,46年前,一纸判决确认美国女性享有堕胎权

蔡一能2019-01-22 06:00:00

《历史上的今天》是好奇心日报的新栏目,致力于让你了解更多。

今天是 2019 年 1 月 22 日,这一年的第 22 天。

7:2——这是 1973 年的今天,美国最高法院 9 名大法官判决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案的投票结果。美国女性决定“生不生”的权利被正式确立下来,至少到今天为止。

罗伊诉韦德案始于德克萨斯州妇女诺玛·麦科威(Norma McCorvey)的经历。在日后的诉讼中,她将化名为罗伊(Roe)。1969 年,单身的麦科威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德克萨斯州的法律禁止对健康的孕妇实施堕胎。此时,麦科威遇到了女权主义者琳达·考菲(Linda Coffee)和萨拉·韦丁顿(Sara Weddington),他们决定向法庭提出如下主张:德州禁止堕胎的法律违宪。

美国宪法并没有对堕胎问题作出直接规定,相关法律通常是随 19 世纪开始的反堕胎运动在各州落地的。这一议题的核心争议在于:究竟是该尊重孕妇对生育事务的自主选择,还是像宗教团体主张的那样,保护胎儿的生命权?堕胎权的支持者提出,最高法院曾在一桩宪法案件的判决中确认了公民的隐私权,而这项权利理应涵盖女性对个人生活的决定权。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隐私权,成了堕胎权的法律来源。布莱克门大法官(Justice Blackmun)在判决意见中指出,隐私权的范围十分广泛,足以保护女性决定是否把孩子生下来的决定,德州的堕胎禁令因而违反了宪法。接着,他描述了禁止堕胎对孕妇健康的潜在危害,及其更深远的后果:在漫长的未来,这名孕妇、母亲将不得不过一种可能非常不幸的生活。

根据美国的普通法(common law)体系,法院判决具有成文法的效力,直到被新的判例所推翻(这种决定会非常慎重)。罗伊诉韦德案的判决及其理由,意味着堕胎在美国各州被正式合法化了。受此影响的人群基数非常庞大,根据官方机构 CDC 统计,1970 年至 2015 年,美国约有 4570 万例合法堕胎。

罗伊诉韦德案影响的并不只是女性。如果隐私权的涵盖范围真如布莱克门大法官认定的那么广泛,那么,诸多攸关个体选择的争议都会在罗伊诉韦德案中找到理据。它长久地改变了个体自主权与其他价值之间的平衡。那些如今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个人权利,包括 LGBT 等等有悖于过去主流价值的社会议题,都和罗伊诉韦德案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推翻罗伊诉韦德案”的呼声同样不绝于耳。法学界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判决意见对宪法条文作了非常激进的解释,使法院代替了议会的立法职能,在“司法能动主义”的路上走得太远了。随着“保守派”与“自由派”的起起伏伏,罗伊诉韦德案的命运不断受到考验。

其中一次是 1992 年的计划生育协会诉凯西案(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罗伊诉韦德案并没有完全禁止州政府干预堕胎事务,而是将孕期划分为 3 个阶段,州政府可以在后两个阶段有条件地介入。凯西案的判决指出,医学进步缩短了胎儿必须呆在子宫内才能存活的时间,州政府可以比过去更早介入生育管理。

事实上,最高法院的 5 名保守派大法官原本打算借凯西案彻底推翻罗伊诉韦德案,但肯尼迪大法官最终回心转意。因此,当肯尼迪大法官去年 7 月宣布退休时,不安与兴奋同时到来。在去年秋天那场火药味十足的参议院听证会上,接替肯尼迪的保守派大法官卡瓦诺承认罗伊诉韦德案是个重要先例(这是一句废话),同时表达了对凯西案的强烈兴趣。

那么,“罗伊”本人呢?

麦科威在判决前就做了堕胎手术。直到 1980 年代,她都被视为争取堕胎权的英雄。1994 年,麦科威披露了自己的同性性取向。同年,她受洗成为天主教徒,为自己曾经的角色表达了懊悔,此后成为坚定的反堕胎人士。2017 年,麦科威去世,享年 69 岁。

此外还有:

血腥星期日

1905 年的今天,上万名俄国民众在乔治·加邦神甫的带领下,走向圣彼得堡的冬宫广场,要求沙皇尼古拉二世采取改革社会与政治。这一天,沙皇并不在冬宫,等待请愿民众的是加强的戒备。上午 10 时到 11 时之间,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出了一声枪响,军方开始武力镇压请愿民众。最终的死亡人数众说纷纭,相对温和的估计约为 1000 人。

在冬宫广场聚集的人群中,不少人手中举着沙皇和宗教领袖的画像。他们要求改革,同时依然相信沙皇的权威。这份信任在暴力镇压后瓦解了,人们开始将沙皇和腐败、暴力的官僚体制一体看待。“血腥星期日”揭开了一系列罢工、暗杀行动的序幕,这些活动后来被称为 1905 年俄国革命,被逮捕、处决的工人与农民据估计多达上万人。俄国从此加速走向 1917 年。

工党首秀

1924 年的今天,英国政治迎来了一个分水岭: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 Macdonald)组建了史上首个工党内阁,成为首位工党首相,打破了保守党和自由党对英国政治的长期把持。

就在麦克唐纳组阁成功的前一天,《每日邮报》还向自由党发出呼吁,希望能阻止工党执政带来的“灾难”。但保守党和自由党并不太介意给工党一个机会。早先的大选中,保守党虽然失去了单独组阁权,依然是议会第一大党,把组阁权交给工党更像是一种策略:一方面可以把外交僵局甩锅给新政府,另一方面,他们相信工党早晚会犯错。

一定程度上,这两个意图都实现了。当年 2 月,工党政府火速承认了苏联政权;晚些时候,工党撤回了对一家左翼出版商的指控,引发坎贝尔案。风波的结果是,麦克唐纳被迫宣布提前举行大选,工党的首次执政只维持了不到一年。但出乎“布局者”意料的是,工党保存了实力,不久就挤掉自由党,成为有机会敲开唐宁街 10 号大门的议会第二大党。

麦金塔电脑,以及《1984

1984 年的今天,美国一年一度的超级碗决赛来到了第三节。以广告创意著称的超级碗这次向世界介绍了一款新的电脑:苹果公司设计生产的麦金塔(Macintosh)。

这则广告题为《1984》——是的,就是乔治·奥威尔那本小说的标题。广告展示了一个奥威尔式的、阴森乏味的未来世界,身穿彩色服饰的女主角一路受到思想警察的追捕,最终来到一面屏幕前,当着观众的面用锤子将其击碎。广告结尾打出了如下字幕:“1 月 24 日,苹果电脑即将发售麦金塔。到时你会明白,为什么 1984 不会是小说里那样。”接着,彩虹色的苹果公司 logo 升起。

苹果电脑投入了 150 万美元制作这则广告,它的导演是大众非常熟悉的雷德利·斯科特。《广告时代》将其评为史上最伟大的商业广告的头名。麦金塔电脑则一改人们对 IBM 生产的商用计算机的印象,开启了界面更友好、操作更方便的个人计算机的时代。


题图来自:Lorie Shaull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