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1月15日,18年前,维基百科正式上线
《历史上的今天》是好奇心日报的新栏目,致力于让你了解更多。
今天是 2019 年 1 月 15 日,这一年的第 15 天。
2001 年的今天,维基百科(Wikipedia)上线了。这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发明,它假定,民主的参与、有序的规则,可以生产出大量且权威的知识。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是商科毕业生 Jimmy Wales 和哲学博士 Larry Sanger。2001 年前,他们把一年多的时间投入于一个叫 Nupedia 的网站上,希望做一本网络版百科全书。Nupedia 承袭自传统出版业的“同行评议”模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快速积累知识,《大英百科全书》免费网络版的推出更让它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维基百科和 Nupedia 在根本上是两种不同产品。通过 Wiki 系统,多个用户可以编辑、对比同一个词条,实现相互补充、纠正的合作式创作。制约这套民主机制的,则是严格的写作与标注规则。比如编辑者需要保持观点中立,而关于中立性问题、单一引用来源的标注,则给了读者衡量词条质量的便利工具。
早期的维基百科有过一次重大争议:为了维持运营,是加入广告,还是走非商业化的路线?争论的结果,是维基百科的域名后缀从商业性质的 “com” 改成了非盈利性质的 “org”,以及一名创始人的离职。
志愿精神、规则意识和非商业驱动的维基百科,今天在 Alexa 全球网站流量排行中位列第 5,比 3 年前还前进了 2 位。50% 以上的流量均来自搜索引擎。维基百科依然是大量网民获取可靠定义、解释的首选。
“维基”模式也有自己的问题。系统设计和有限的管理员能否保证大量用户的编辑都合乎规范,这个难题一直在困扰维基百科。《MIT 科技评论》的数据则显示了编辑人数的锐减,那种贡献知识的志愿精神,似乎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
维基百科的确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门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映射了现实中知识的不平等分配。2018 年的维基百科社区大会上,一位非洲编辑就提出了“志愿精神”所暗含的的社会经济前提,质疑“免费贡献知识”的模式在贫困的非洲是否适用。毕竟,在今天,时间或许是最珍贵的成本。
(据王民超:15 岁的维基百科,是如何变成知识的象征丨好奇心商业史;顾天鹂:维基百科“知识平等”不仅没有实现,还是现实不平等的映射)
此外还有:
卢森堡、李卜克内西遇害 100 周年
1919 年的今天,魏玛共和国的准军事组织“自由军团”突袭了柏林西部的一间公寓,逮捕了共产主义者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没有逮捕证,没有审判,他们就这样被迅速投入监狱,随后处决。
这一年,他们 47 岁,创办了德国共产党,参与了一场工人阶级和军人的起义。像他们的命运一样,这场起义也被火速镇压。
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分别出生在波兰和德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早早加入了左翼阵营。他们都参加过社民党(SPD)的活动,也都为社民党坚持留在一战的立场感到幻灭。1916 年,他们借用古罗马奴隶起义的名字,成立了斯巴达克同盟,宣传反战与革命理念。
虽然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统艾伯特下令对这起谋杀事件展开调查,但它在德国左翼政党间造成的裂痕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分裂后来帮助了纳粹党的崛起,也让中右翼政党长期把持当代德国的政治。今年 1 月 13 日,超过 10000 民众聚集在柏林,纪念他们心中的左翼传奇——保守主义者则称之为“民主与自由社会的敌人”。
在一些观察者看来,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的早逝,恰恰也成就了他们。他们没有看到后来走向霸权的苏联,没有看到斯大林模式对左翼声誉的玷污。1988 年,走上街头的东德民众打出的正是罗莎·卢森堡的名言:“自由所指的,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
德先生和赛先生
同样是 1919 年的今天,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六卷一号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文中表示,杂志推出三年,发行已满 30 册,“所说的都是极平常的话,社会上却大惊小怪,八面非难”,故为此略作答辩。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段话:
“……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陈独秀接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同年,五四运动爆发。
《非诚勿扰》
2010 年的今天,江苏卫视“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开播。它很快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相亲类电视节目,从一周单播改为一周双播,还是在一家人都可以坐到电视机前的黄金时段。
在这之前,相亲类节目在中国已经火了一轮。《非诚勿扰》的特点在于,它在情感之外设置了一些社会议题。节目中,为男嘉宾精心拍摄的 3 段短片一再和初登场的印象形成反转,同时借助女嘉宾的灭灯、爆灯增强戏剧性,经男女嘉宾、主持人、点评人的互动制造冲突与话题。即使是没有看过《非诚勿扰》的观众,大概也听说过某嘉宾关于宝马车与自行车的拜金宣言。
某种程度上,《非诚勿扰》其实是让观众走出同温层的一次尝试。但这种一度新颖的形式,也在一轮又一轮的改版中变得面目全非。当年的主持、点评“铁三角”,只剩下孟非一人。与此同时,在娱乐类节目不断受限的政策背景下,相亲类节目仍不断出现新的竞品,甚至孟非本人也开始主持另一档相亲节目《新相亲时代》。在那里,大出风头的经常不是男女嘉宾,而是他们身后盼着抱孙子的“中国式家长”。
谁都不知道这些相亲节目有多少剧本,就像谁都无法肯定,它让自己更接近了情感与婚姻的真相。
题图来自:Patrick Tomasso on Unsplash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