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0/34

上传头像

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

头像

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设计

Choc 字体如今已经成为纽约亚洲餐厅标志性字体,它是怎么来的?

Rumsey Taylor2018-11-29 14:59:38

试想,如果一家寿司店用 Helvetica 字体来当招牌,那么可能看起来就没那么正宗和令人垂涎欲滴了。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若是站在百老汇大道,或是充斥着闪亮霓虹灯和纪念品商店的运河街(Canal Street),又或是沿途皆是餐厅、五金店、药店、酒吧、房地产经纪公司、理发店、杂货铺和汽车店的南布鲁克林区第五大道(Fifth Avenue),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富有动感又略显浮夸的各式招牌——就像是字体排版之中的杂音(cacophony)一样。

视觉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课程的联合主席史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对此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这是一种‘杂音’,”他说,“而我认为是一种混乱。”

但是,在众多杂乱无章的广告招牌中,偶尔也会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字体,比方说,其中的 Choc 字体。

Choc 字体凭借某种内在的矛盾性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它看上去似乎是用刷子即兴刷出来的,而因其字型非常大,又好像要从墙上滑下来一样。这种字体既纤弱又醒目,就像是 Nerf 玩具枪一样充满了自相矛盾的冲突感。(Nerf 玩具枪的构造堪比真枪,但用的是胶弹,译注)

Choc 远远算不上纽约各大店面最受欢迎的字体,但几乎在各个行政区的每个角落都能看见它的身影。它出现在遮阳篷上,被刻进毛玻璃里,还在明亮的洋红色或白金色灯光中闪闪发光。美容院、墨西哥餐馆、洗衣店、贝果店以及大量的寿司店都喜欢用这种字体。在设计招牌时,它的形状可能会被扭曲,或被进行垂直地叠加排列,又或是被塞进一组其他字体当中。但即便是这样,人们依然能一眼就认出 Choc 字体,它不仅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还富有异域风情,或许还很讨人喜欢。

你应该已经见过这种字体了,可能还反复看过它的样子,这就像是你在早上通勤时能认出某个陌生人一样。

布鲁克林,Havemeyer 街 139 号的 Sumo 餐厅

法国,1955 年

Choc 字体如同许多纽约客一样,是位“移民”。

它出自法国字体排版师及平面设计师罗杰·埃克斯科丰(Roger Excoffon)之手,他的作品风格与上世纪中叶字体设计呈现的现代派风格有所不同。在 1940 和 1950 年代,身处马赛(Marseilles)的埃克斯科丰曾创作了一系列类型不同的字体,而其中流传最久的则是手写字体。

“他的所有设计都很新颖独特,”在布鲁克林工作的字体设计师托比亚斯·弗雷尔-琼斯(Tobias Frere-Jones)说,“这些作品非常清晰地展现出他的个人特色,而且明显不同于 Helvetica、Times 等其他可能被用在隔壁遮阳篷上的通用字体。”

在埃克斯科丰设计的众多字体中,以他的笔迹为原型的 Mistral 字体可能是最受欢迎的。(多年来,Mistral 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场合,包括美剧《夜间法庭》(Night Court)的标题字幕、Connecticut Muffin 餐厅和乐团 N.W.A. 的标识等,而在纽约及其他地方的各大店面也很常见。)他还设计过字母形状像感叹号的 Banco 字体,被认为具有“大声呼叫”(shouty)的表达效果;此外,他设计的半色调图案字体 Calypso 看起来略带某种视错觉;华丽的 Diane 字体则几乎只能被用在婚礼请柬中;当然,他还设计了 Choc,这种字体看起来综合了以上所有字体的特点。

曼哈顿,西 207 街 586 号的 Amy's 餐厅

字体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稍稍留意一下就能发现,“d”和“b”经过多次旋转就能形成“p”或“q”,而大写的“Z”显然是其小写字母的放大版。但是,Choc 这种字体却充满着不规则性,比如小写的“r”有点像“z”,“g”看起来像是大写的“S”,“h”就像是人们屈膝向前准备起跑的样子,而它的大写字母因字型庞大,好像就要向后滚动一般。

“Choc 字体给人的感觉很猛烈,”法国设计师兼出版商桑德拉·沙马雷(Sandra Chamaret)说,她还在 2010 年与人合著过一本关于埃克斯科丰的专著。“这种字体好像被洒溅在一页纸上,字母全都朝着四面八方散去。”(“Choc”就像法语中“shock”或“crash”的发音,单词中的‘ch’发音比较轻柔,类似‘sh’。)

上述诸多原因让 Choc 字体显得与众不同,同时它也没有特定的时代性,所以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继续使用它,而最常见的就是被用在店面招牌上。

布鲁克林,第五大道 5520 号的 Tulcingo 餐厅

招牌画家的天堂

但是,当 Choc 字体在 1955 年被创作出来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出现在店面的招牌设计上。

在那个时候,字体设计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得非常缓慢,在应用方面也比现在受到更多的限制。从 1960 年代开始大量使用照相排版(phototypesetting)后,Choc 字体才有效地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在这之前,要是你想把自己的名字印在企业的招牌上,最实际的方法就是手绘。

“在设计师出现之前,纽约一直都是招牌画家的天堂,”赫勒说。“当时,两三个招牌制作者包揽了所有的招牌设计,他们的风格非常统一,就像是走进一间文具店就能找到的婚礼样本一样。”

曼哈顿,第七大道 211 号的 Hana Sushi
曼哈顿,第八大道 409 号的 Pad Thai

保罗·伯格曼(Paul Boegemann)就是其中一位招牌画家,他从事这门生意已经超过 35 年了,在布鲁克林格林伍德高地(Greenwood Heights)开设有 Paul Signs 公司。

“我懂得如何为字母和货车做手绘,”伯格曼说,“我们用一只铅笔和一张纸就能开始工作,不仅能够设计出想要的图案,也知道如何得到想要的风格。”

就在伯格曼进入手绘这一行时,市面上出现了能够高效替代手绘招牌的机器——第一代经过电脑化处理的乙烯基印刷机(vinyl printing machines),其中一个型号叫 Gerber IVB,也被称为 Signmaker 印刷机。

“1984 年,我在纽约购买了第二代 Signmaker 印刷机,那时候用 1 万美金可以买到 3 种字体和 10 种颜色的乙烯颜料,”伯格曼说,“电脑让所有工作都变得更高效,成本也更低。”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也创造出更多的字体、设计和字号,”他补充说,“现在每个人都能进入招牌和印刷业,而且不需要任何才华或技能。”

当被问及他是否曾用 Choc 字体做过招牌时,伯格曼说:“这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字母风格。”

“我讨厌这些字体,也不想用它们来作为招牌广告。它们看起来就像涂鸦。”

布鲁克林,曼哈顿大道 837 号的 Sakura 6

Choc 字体是如何来到纽约的呢?

尽管现在到处都能看到 Choc 字体,但其流行的原因仿佛仍然是个谜。

有的地方会出现大量的 Arial 字体(例如:东村的洗衣店 Spin City Cleaners),有的地方会更多地选择使用花里胡哨的字体,比方说 Brush Script 字体(例如:下东区的糖果店 Economy Candy)或 Impact 字体(例如:位于第五大道公园坡[Park Slope]某个角落的餐馆 Gourmet Delight)。这些字体很早就被计算机操作系统所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它们的盛行。

不过,Choc 字体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在 1990 年代早期,矢量图形平面设计软件 CorelDraw 里出现了这种字体,但在当时它被称为 Staccato 555。据弗雷尔-琼斯说, CorelDraw 这种软件“在招牌制作店里会更常见,因为它更便宜,而且在 Windows 系统中就能使用。”

虽然我们或许只能在某些软件中使用 Choc 字体,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可以经常看到它。它老是被使用在某些领域,而且带有明显的目的性。

这可能与 Choc 字体给人带来的感觉有关。对于有的人来说,它和亚洲书写体系中的书法有相似之处。

然而,对于 Choc 是否在直接致敬亚洲的书法,仍然存有一定争议。据沙马雷称,埃克斯科丰在创作 Choc 字体时的助手琼斯·门多萨(José Mendoza)曾说,这些字母是根据轮廓画出来的。“绝对不是用刷子刷出来的!”她说。

虽然这么说,但就像比萨店喜欢使用让人联想到意大利国旗的颜色,又如爱尔兰酒吧的名字通常会用类似盖尔语(Gaelic)的字母,Choc 字体已经成为了亚洲的象征。

在纽约开餐馆的 John Chen 声称是在纽约使用 Choc 字体作为招牌的第一人。(位于杰克逊高地[Jackson Heights]的利苑菜馆[J.J. Garden]至今已营业 25 年,餐馆招牌中使用了 Choc 字体。)“当时我想用这种字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他用普通话说道。

“这种字体有抽象感、现代感和艺术感,”他继续说道,“它还会带给你一种特殊的感觉。”

不可否认的是,Choc 字体如今已经成为亚洲餐厅的标志性字体。试想,如果一家寿司店用 Helvetica 字体来当招牌,那么可能看起来就没那么正宗和令人垂涎欲滴了。

弗雷尔-琼斯认为,在当代应用埃克斯科丰创作的字体时,“会被用来表现一种特定的目的,也开始令人产生某种联想,若鼓励反复进行这种联想,就会使这种字体更加具有代表性。”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由埃克斯科丰创造的这种字型庞大的字体如今已经有 60 年历史,并在纽约五大行政区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例如上东区的 Ginger Root;布朗克斯区(Bronx)的 Sushi Q;绿点社区(Greenpoint)的 Sakura 6 和街对面的 Natural Cleaners;Inwood 区的餐厅 Amy’s;威廉斯堡(Williamsburg)的 Sumo Teriyaki & Sushi(招牌中使用了大量的 Choc 字体);森林小丘(Forest Hills)的 A Sushi;斯坦顿岛(Staten Island)的 Genki Sushi;还有唐人街中心地段的德昌食品市场(Deluxe Food Market)。

通过无数个例子可以看出,Choc 字体能够为人们带来一种广受喜爱的熟悉感。以 Kami Asian 为例,这家餐厅位于弗拉特布什大道(Flatbush Avenue)靠近大将军广场(Grand Army Plaza)的位置,坐落在一家自助洗衣店和一家墨西哥餐馆之间,可谓是三个店面中最引人注目的:它的一边是具有民族风情的墨西哥餐馆(招牌上有一顶墨西哥宽边帽作装饰),另一边的自助洗衣店使用了稳重保守的无衬线字体(sans-serif)。“Kami”处于两家店铺的中间,它的招牌使用了有较大间隔的 Choc 大写字体,还会在夜晚时散发出一种缥缈虚幻的微光。


翻译:熊猫译社 Emily

题图及文内图片版权:Vincent Tullo/The New York Times

© 2018 THE NEW YORK TIMES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