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新西兰官方特邀维基百科编辑都做些啥?来认识下一位百科全书式收藏家
“一旦我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想要把它们分享出去,而且要让其他人也参与进来”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新西兰奥克兰电 — 八月的某个周六上午,一群新晋的维基百科编辑聚集在奥克兰战争纪念博物馆(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的大图书馆里,略显紧张地接受为期一天的培训。此次培训会教授他们在这个采用众包模式的百科网站上,如何协助编辑有关新西兰的词条内容。
这场聚会活动被称为“Wikiblitz”,由新西兰的官方特邀维基编辑(Wikipedian-at-Large)迈克·迪克森(Mike Dickison)发起。迪克森今年 49 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一生似乎都在为这份工作做准备。他是一位喜欢收集万物和知识的收藏家,并拥有无尽的热情。他先是对昆虫、贝壳和羽毛感兴趣(他在小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接着又开始研究没有飞行能力的巨型鸟类(他拥有这个领域的博士学位),最后他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博物馆的一名自然历史策展人。在一次大地震后,他还曾教授过编织课程,以此来治疗那些过度紧张的人群。
不过,他目前参与的工作似乎不如以前那样引人入胜。他正在指导团队将博物馆的馆藏照片添加到维基百科的页面中。这群充满好奇的新任编辑大多数都在前一天晚上创建了自己的账户,而让迪克森感到高兴的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女性——要知道,维基百科的编辑记录显示,有 90% 都是男性。
“大胆一些!不要因为担心而畏手畏脚,”迪克森表示,他还向他们保证说,自己早前在维基百科工作的时候,因失误而不小心“清空”过的内容可不止一整个维基页面那么多。
作为维基百科的一名特邀编辑,他已经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说服新西兰人为全球第五大最常访问的网站做义务编辑工作。运营维基百科的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负责为他提供薪水和差旅费用,而这也是对该网站上包括新西兰在内的“新兴社区”进行投资的一部分。
在维基百科上,这个南太平洋国家显得没什么代表性,而迪克森认为新西兰的许多页面状况都比较“可怕”。
迪克森的技能都靠自学,但对维基百科收集社区知识的兴趣,达到了他人生中收藏爱好的顶峰。他在新西兰南岛的基督城长大,父亲是一位锅炉制造工学徒,后来开办了一家运动用品商店,母亲则是一名家庭主妇,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就要做博物馆的策展人工作。
他在童年时期开始迷恋恐龙,后来发展到痴迷恐鸟(moa)——那是一种原产于新西兰的没有飞行能力的巨型鸟类,现在已经灭绝。迪克森的父亲在 15 岁就辍学了,他鼓励儿子做策展方面的工作。他还制作了玻璃陈列柜,让儿子在自己的“博物馆”里展示收藏的珍宝。
迪克森在当时就觉得,新西兰缺乏本土动物志的资料,还为此感到恼火。
“我对昆虫十分着迷。1983 年,我看到一本写于 1970 年代的关于新西兰昆虫的书,但书里只有几种颜色,”他告诉我。他还说,自己正在写一本关于新西兰自然史的儿童读物。
几十年后,迪克森将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恐鸟当中,并在杜克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研究课题是没有飞行能力的巨型鸟类。
“我不知道北卡罗来纳州在哪里,也不知道关于当地的任何事情,”迪克森回忆道,“对于杜克,我只知道有电视剧《杜克兄弟》(The Dukes of Hazzard)。”
对于迪克森而言,他之所以会被没有飞行能力的巨鸟所吸引的原因看上去很简单:“它们实在是太大了,真的很大。为什么孩子们会喜欢恐龙?就是因为它们很庞大。”
五百年前,定居在新西兰的波利尼西亚人(Polynesian)将恐鸟赶尽杀绝。因此,迪克森梦想能穿越回到一千年前,到新西兰的恐鸟自然栖息地去看看它们。他甚至还研究了《芝麻街》里“大鸟”(Big Bird)一角的分类起源(他的结论是:它是一只不会飞的巨鹤)。

迈克·迪克森和一只现已灭绝、没有飞行能力的巨型鸟类骨骸。他说,被这种鸟所吸引的原因很简单:“它们实在是太大了,真的很大。为什么孩子们会喜欢恐龙?就是因为它们很庞大。”
迪克森有一个网站,上面有一张地图记录着他在世界各地剪过头发的地方。凭借这种对于极小型细节的狂热,他后来在新西兰北岛的旺格努伊地区博物馆(Whanganui Region Museum)谋得了自然历史策展人的全职工作。但每到晚上,他就把时间用来做维基百科的义务编辑,或是到当地的图书馆举办工作坊,用来培训其他新编辑。
他从 2009 年开始在维基百科上做编辑,而编辑经历和他的博物馆从业记录有所不同:迪克森最早的编辑历史包括 Jaffas(一种新西兰糖果)、曼陀林和电影《摇滚万万岁》(This is Spinal Tap)的页面。
他表示,当自然历史策展人的任期快结束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利用闲暇时间为维基百科所做的事情比自己的日常工作“更有影响力”。
迪克森还说,在成功申请到维基媒体基金会授予的全国“维基百科常驻编辑”(Wikipedian-in-residence)职位后,他辞掉了之前的工作,“我把所有财产都装进塑料箱里,把我的汽车塞得满满当当,从此开启了在全国的探索之旅。”
迪克森不止一次将不可能有联系的人群汇集在了一起。当年从杜克大学回到新西兰后,有时会演奏尤克里里的他就曾因为本地缺乏新西兰歌曲的乐谱而感到失望。因此,他为当地歌曲写了一本尤克里里琴谱,并且利用游历北岛的机会教授和表演这些歌曲。
2011 年,一场致命的地震袭击了他的家乡基督城,共有 185 人在地震中丧生,而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区也被夷为平地。此后,迪克森先是自学了应对地震后遗症的方法,接着还开办了编织课程,用来疗愈有心理创伤的人。
1990 年代,他曾在网吧里举办活动,帮助初学者探索互联网。
“我搞不懂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原因,”他表示,“我应该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但是,一旦我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想要把它们分享出去,而且要让其他人也参与进来,”他补充说。
迪克森表示,基督城事件是一个警示,说明各个社会都有必要保存他们的信息。2011 年地震发生后,每一个组成他童年回忆的地方都被摧毁了,其中就包括他的老家和以前的学校。
“在地震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仍然能够在 Google 街景上看到基督城地震前的图片,但人们非常担心 Google 会撤下这些图片,用最新的街景取而代之,”他补充说,灾难发生前的城市图片现在已经被存档且保存了下来。
“我觉得,我们在保留关于新西兰的知识方面有些不太上心,”迪克森告诉我,“经常可以看到那些知识就这么消逝了。”
身为维基百科特邀编辑,他的一大职责就是要负责招募其他人来保存在线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内容,因为在新西兰的小型编辑社区中,这两者的代表都不太多。他计划在奥克兰博物馆举办更多的聚会和培训课程,还将把这些活动推广到全国各地,包括政府部门和鸟类保护区等。
迪克森也希望这些工作能吸引到那些有所保留的公共和私人机构,让他们打开专业知识的宝库,以便编辑们在维基百科上能够更容易地使用它们。
“经常有专家告诉我,他们在维基百科上读到和自己涉猎领域相关的文章,但文章中充斥着不准确的地方,”他说道。
“我总是会说,‘好,那你有修改它们吗?如果你不动手修改它们,为什么要向我抱怨呢?这就像在外面散步时,抱怨下雨了却没有撑伞。你当然会被淋湿啊!’”
翻译:熊猫译社 Emily
题图及文内图片版权:Cornell Tukir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2018 THE NEW YORK TIMES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