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
上海保护建筑里 95 平米公寓翻新,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墙
满墙顶天立地的橡木书架,像是消除了客厅和卧室的边界。当卧室的铜框玻璃门全部打开时,整个房间就像变成了一间私人图书馆。
武康大楼现在已经有了“上海最美公寓建筑”的称号,路过这个风格强烈的文艺复兴老建筑,时不时就能看到路人驻足拍照。
它的原名叫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ie Apartment),坐落在淮海路、余庆路、天平路、兴国路、武康路,这几条最具法国风情的道路交汇的五叉口,由旅居上海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于 1920 年代,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

除了老住户外,有些钟情于老上海情节的年轻人也选择在这里落脚。
最近,西涛设计工作室(Atelier TAO+C)就为一户人家翻新了位于武康大楼顶层的一间 95 平米公寓。这不是 Atelier TAO+C 第一次参与上海老公寓改造,此前他们也曾改造过淮海中路一间 35 平米的小公寓,业主是一位设计师和一个设计媒体人。
这是一个被设计师形容为“学习研究室”或是“家庭图书馆”的公寓改造项目。
在传统的中国住宅中,客厅和卧室被看作是核心空间。但在这次改造中,设计师打破了这一惯例,希望能够重构一种新的家庭日常生活模式。
原始的梁柱和承重墙得以保留,设计师拆掉了公寓内后续被加入的非承重隔墙,原来狭小逼仄的格局变身为开放式布局。


而公寓的西北面,还有一个长 12 米的露台可以一览原本被称为“法租界”的城市景观。

整个公寓的焦点是满墙顶天立地的橡木书架,像是消除了客厅和卧室的边界。

当卧室的铜框玻璃门全部打开时,整个房间就像变成了一间私人图书馆。书架的一侧取代了墙的角色,与窗户和阳台连成一体,成为看向外部景观的窗口。


此外,设计师沿着书架一角,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阁楼区,通过墙敲的楼梯和转折连接平台,形成不同高度的阅读空间,打破了单一的平面体验。阁楼是一块被书架包围的区域,另一边是铜框金属网的栏杆。从阁楼区俯视便可以一览全屋,抬头即是裸露状态的混凝土屋架。



整间公寓的配色克制、优雅,橡木地板与烟熏橡木材质的书架互为呼应,定制款的铜框玻璃门又和阁楼区域的铜色金属网联系起来,白色大理石、白色家具以及白色窗帘等又形成了一条色彩线索。



包括德国顶级卫浴品牌 Duravit 的水盆,意大利灯具品牌 Flos 的灯饰,以及 Fritz Hansen、STELLAR WORKS 和 HAY 等设计品牌的家具,都在制造着居家环境的高级感。
图片来源:Dezeen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