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0/34

上传头像

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

头像

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文化

如何评价斯大林,这个为列宁作传的人提供了一种意见 |与苏联有关的书

William Grimes2017-03-05 11:27:56

当然,如果掌握同等多的资料,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意见。

来自亚马逊
  • 《斯大林传》(Stalin: A Biography)
  • 罗伯特·谢伟思(Robert Service)
  • Belknap Press
  • 2006 年 10 月 31 日
  • 26 美元

真是同情给约瑟夫·斯大林(Josef Stalin)写传记的传记作家,因为他要面临许多令人丧气乃至不可能完成的挑战。斯大林煞费苦心地掩盖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过往,在那些把他描写得完美无缺的苏联传记作家的帮助下,他几次改写了自己一生中发生的种种大事,我们几乎无法确定他在对俄国十月革命和内战至关重要的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传记作家给真相刷上了好几层模糊视线的油彩,对掩盖真相不利的见证者往往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守口如瓶、内向谨言、高度偏执的斯大林,创造了一套隐匿自己动机和手段的艺术。

罗伯特·谢伟思(Robert Service)围绕着这一庞大的主题进行了漫长的调查,耐心收集事实、筛选档案记录,明智而审慎地权衡种种线索证据——其中有新发现,也有旧消息,但在谢伟思看来,这些内容不是知之者甚少,就是遭到了误解。

他坚持不懈的恒心有了回报。谢伟思著作《列宁传》(Lenin: A Biography)的续作《斯大林传》用丰富的证据资料呈现出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人物形象,让那个把苏联变成一个现代军工复合体、统治过一个足以让凯撒羡慕嫉妒恨的帝国的男人跃然纸上。谢伟思的文字苍白单调,书里常常会出现单调乏味的散文词句和重复的字段。他的书缺了那么一股神韵,更少了威廉·陶伯曼(William Taubman)的普利策获奖著作《赫鲁晓夫全传》(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W.W.诺顿出版社)所拥有的那分穿透心灵的洞悉力。但是,他一点一点踏实地写出了一本可靠、易于理解的作品,这份作品尽到了一本书所能尽到的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描绘了斯大林的为人,展现了这个缔造了让数百万前苏联公民苦恼不已的体制的男人。

谢伟思深入挖掘了斯大林早年的经历,发现肃反和古拉格时期的斯大林就已经是一名格鲁吉亚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了。这位傲慢、野心勃勃而又敏感的阴谋家与他人共事的唯一方式就是支配控制他们。谢伟思写道,斯大林设想了一个建立在“秘密活动、非法宣传以及对工人的控制”基础之上的革命党,他是一个“正在等待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他等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期间,他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几次入狱服刑,这更加强了他的决心。革命到来时,他迅速表现出了一些日后会被称为斯大林主义的情状。他对运用国家暴力和恐怖手段的兴趣,即使在布尔什维克中也实属极端。爱沙尼亚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向斯大林发了一封电报,讲述了他们根除“反革命分子和叛徒”的行动,斯大林回复称:“集中营这个主意真是太棒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敌人,都被击垮、被羞辱了。“斯大林日后的‘发展’应该挺让 1918-1919 年时认识他的人惊讶的。”

有人认为,1920 年代以前,斯大林只是布尔什维克政党中的边缘人物,一项研究的副标题还称斯大林为“错过了革命的男人”。谢伟思断然否认了这一看法。作为高加索地区一名积极进取的布尔什维克新秀,他在 1905 年革命后很快就吸引了列宁的目光。当时这位斯大林唯一服从过的政治领袖很仰仗斯大林,需要他向许多要争取的俄罗斯帝国国家宣传推进布尔什维克的政策。

谢伟思称,1917 年斯大林就已经是彼得格勒种种事件的中心人物了。谢伟思写道,虽然他没有像托洛茨基(Trotsky)等同僚一样走到台前,发挥明显的作用,但“他是一个有力的领袖,他几乎参与了所有和政治、军事、策略、经济、安全及国际关系有关的主要讨论”。七月和八月,列宁流亡归来之前,斯大林和亚科夫·斯维尔德洛夫(Yakov Sverdlov)正是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两大负责人。

在权力角逐中失败的人日后会说,斯大林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是一个偷偷游走在边缘的残暴阴谋小人。然而谢伟思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党派里其他人还没察觉到的时候,斯大林的地位就在不断上升,”他写道,“那些说他当时处于‘灰色空白地带’的人,他们的言论只能证明他们对党派中心生活的无知。”有人说斯大林不是一个有创见的思想家,谢伟思简要反驳称:其他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也不是什么有创见的思想家,列宁也不是。斯大林虽然缺少理论方面的光环,但他的精力、自信和果断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其他人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会猛扑上去。他是使用阴谋诡计的大师,一群同谋者汇聚在他的钢铁意志之下。列宁死后,他拔除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最终把权柄抓到了手里。

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在著作《独裁者》(The Dictators)(诺顿出版社)中强调称,斯大林得到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即使是在苏联肃反运动(the Great Terror)达到顶峰的时候也是如此。与之相反,谢伟思详细描述了斯大林统治不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在 1930年代。这个匆匆忙忙拼补到一起的国度很脆弱,发展迟缓、还很穷。病态地多疑、担心别人有阴谋诡计的斯大林是有敌人的:党内的敌人、受压迫的农民敌人以及国外的敌人。他靠恐惧统治着这个国家,无论是他还是他周围的人都处于恐惧害怕之中。

1941 年,斯大林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误解了希特勒的意图。谢伟思公正地解读了此时的斯大林,在承认斯大林犯了大错的同时,他也指出,考虑到当时的一些状况,斯大林的罪责其实没那么重。首先,斯大林不是唯一希望法国打仗打得更久、把德军拖得更久的人。其次,他的确有理由相信,德国会选择在那年早些时候入侵,以便避过俄国寒冷的冬天。不幸的是,希特勒无论如何还是打了进来。

根据逻辑,斯大林主义是不是列宁主义的衍生?谢伟思只是简短地谈了谈这个问题:他非常谨慎地回答了一个“不”。斯大林身上的种种特质古怪地混合在一起,极度放大、扭曲了十月革命的恶性倾向。独裁和大规模的高压政治是注定会出现的。谢伟思写道:“列宁给共产主义开辟了一条死路,斯大林带着这个党走上了这条死路。”但是如果没有斯大林,这场不可避免的灾祸可能远远不会这么血腥。


翻译 熊猫译社 钱功毅

题图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