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陆奇加入百度,曾经流行的华人科技高管神话收场了
唐骏、李开复、张亚勤、陆奇,一个个曾经媒体上常见的华人高管,都加入了本土公司。
又一位在美国打拼的华人科技传奇回国了。
在本周三的百度集团沟通会上,陆奇和李彦宏并排坐着接受媒体采访。李彦宏称百度今后的所有业务都在陆奇手上,自己负责公司的战略、文化的塑造、人才培养之类的事情。
陆奇在百度的职位是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直接向百度集团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汇报。百度集团其他业务负责人则全部向陆奇汇报。
去年 9 月,当时管着 Office 和 Bing 的陆奇以健康原因为由离职。之后相继传出陆奇加入 Uber 担任首席技术官一职、加入腾讯负责人工智能和地图业务的消息,据说滴滴也联系了他。
现在这桩事情有了定论。原本在近 5000 亿美元市值的微软管着四大业务部门之一的陆奇,最后选择来到市值 600 亿美元的百度当二把手。如果李彦宏之后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退居二线,那么陆奇就是百度实际上的管理者。

李彦宏和陆奇。图片来自:pingwest
至此,从 1990 年代开始的华人管理者在美国科技巨头打拼的故事讲完了。
这些人中最早出名的是“打工皇帝”唐骏,这人 2002 年升任微软中国总裁,两年后离职。唐骏带着一些并不存在的微软奖项、出了几本励志书,之后因为学历造假丑闻曝光逐步淡出公众视野。
之后是“青年导师”李开复,从微软干到 Google,然后离开 Google 做了创新工场,也出了不少励志书,至今依然活跃。
再之后是李开复的继任者张亚勤,2014 年加入百度、是百度 2015 年改组前的二号负责人。张出的书比前两位少些。
陆奇和之前几位不太一样。他一本成功学没写过、也没有活跃的微博号,早年因在雅虎管理工程团队参与重要的大数据工具 Hadoop 而成名。在微软 8 年一直汇报给 CEO,是美国科技公司里职业生涯最成功的华人。
在公众领域出名的这些华人高管中,除了另一位微软高管沈向洋以外,其他都回到了本土公司。
谁也绕不开微软
微软大概是中国人最早接触、也是最熟悉的科技公司。
1990 年代中国真正对外开放,正好赶上微软最辉煌的时候。Windows 95 让看不懂屏幕上一行一行命令的人更快学会使用电脑。个人电脑如微软成立时的愿景一样,进入了每个家庭和每个办公室。电脑一度等同于装着 Windows 操作系统和 Office 办公软件的计算机。
2000 年,微软以 5300 亿美元市值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创始人盖茨更是早在 1994 年就成了最年轻的世界首富。
今天的盖茨是位心系亚非拉的年迈慈善家,有时给杂志当当客座编辑、写写书单、谈谈人工智能的威胁。但二十年前,他大概是全球最强硬的企业家,内部开会口头禅是“这是我听过的最蠢的点子”、对外营销策略叫 FUD(即恐惧、不确定、怀疑的缩写)。
二十年前微软确实是一个帝国,竞争对手都怕它。雅虎最早因为担心微软的竞争而选择做互联网生意、诺基亚拉了个 Symbian 联盟挑战微软,但它的 CEO 奥利拉也得亲自打电话安抚盖茨。

年轻时的盖茨。图片来自:biography
这些形象那会儿没有传进中国。在中国,盖茨更多是“世界最年轻首富”,是一个财富神话。报纸后几版上常见的故事包括:盖茨每秒挣 250 美元,如果他掉了 100 美元他都懒得捡;把盖茨所有的钱换成 1 美元硬币,并连成往返地球月球间的道路,可以来回 14 次……
微软中国 1995 年成立后,它的管理者也跟着成了财富神话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纯营销、销售机构,负责卖美国开发好的产品。
由于一直解决不了盗版问题,微软中国业绩差。它 2001 年的收入还不到微软全球总收入的 1%。
销售部门赚不到钱就得换人,所以微软中国总裁换得也很快。但这不妨碍每一任总裁上任,都被媒体称为“打工皇帝”或者“打工女皇”。唐骏、杜家滨、高群耀等都有这名号。
当中最出名的还是唐骏。唐骏口述,媒体传播的荒诞故事很难数完,比如他说自己的理念“ Make Others Great ”(让他人变得伟大)成为了微软公认的七大文化之一。盖茨为了留他,要专门设一个新职位,负责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 4 个国家市场。
根据李开复的说法,唐骏在任时的级别比微软最低级别的企业副总裁(CVP)还要低 4 级。
微软副总裁层级繁复,2011 年之前,光外界能看到的级别头衔就包括了执行副总裁(EVP)、高级副总裁(SVP)、企业副总裁(CVP)三个级别。外人很难搞得清楚到底怎么回事。而中国区在对外宣传时都将自己的负责人称为资深副总裁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2004 年 2 月,搜狐网关于唐骏从微软离职、加入盛大的新闻专题页面,还挂着这样两个问题:
1. 您认为唐峻辞职对微软来说是损失吗?(是 / 不是)
2. 唐峻为什么要出任盛大CEO?(有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 / 对软件、游戏业有很深的了解 / 看好网络游戏的发展前景)
甚至学历造假丑闻曝光后,唐骏还在谈“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
不过微软中国总裁这个职位上的神话在唐骏之后就没能持续下去。接替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从这里开始,国内关注起华人高管在美国科技公司里的职场天花板。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身是中国研究院,它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是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研究方向包括自然用户界面、机器学习、视觉计算等方面。之后的 Bing、小冰的研发,很多都在中国完成。

首任亚洲研究院院长是李开复。让李开复成名的是因为 Google 挖他组建谷歌中国,微软起诉他。那时候是 Google 和微软矛盾最严重的阶段之一。鲍尔默早先就曾因为下属跳槽到 Google 连吐脏字、在会议室摔椅子。到李开复离职的时候,问题爆发,微软发起诉讼。
来到谷歌后,李开复在谷歌期间频繁去大学宣讲,谈 Google 的“不作恶”口号。后来谷歌与百度大战、谷歌退出中国等一系列公共事件都帮助他奠定“青年导师”的地位。

2009 年下半年,李开复离开谷歌中国,带着一些员工一起创办了创新工场,赶上了中国互联网投资的爆发。创新工场没有赶上最火的几个创业公司,没能像对标硅谷机构 YC 一样孵化出 Airbnb、Dropbox、Stripe 等百亿规模创业公司,但也孵化出了知乎、豌豆荚等一系列中等规模创业公司。
在这两位传奇式的高管成名的同时,盖茨也多了不少不知真假的语录。比如李开复说自己 2002 年劝盖茨收购 Google 被拒、并转述盖茨说“微软被中国政府 f**ked ”。盖茨事后否认了类似的说法。
接任李开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一职的是张亚勤。这位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年轻高管后来一度加入微软全球业务,参与 Windows CE 项目。不过和公开简历中一把手的说法不同,微软官方新闻稿里称 Windows CE 业务其实由级别更高的 Pieter Knook 负责。
2006 年,张亚勤回中国成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他之前工作过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了亚太研发集团一部分。
张亚勤自己没写过成功学的书,只是挂名和微软的技术布道师一起出了一本关于云计算的书。从“云崛起与中国机会”、“云革命创造中国经济新奇迹 ”之类的标题不难看出,那本书更多是在微软云计算业务入华前后推动一下政府关系。

2014 年,张亚勤加入百度。今天搜索“张亚勤+华人“,还能看到不少 2014 年发表的文章标题是《张亚勤,微软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为何离职》、《张亚勤:微软第一位全球副总裁》、《微软级别最高华人跳槽百度》……当然,那会儿已经有两位职位更高的华人微软高管。
亚洲研究院的最后一个传奇是 2004 年继任的第三任院长沈向洋。沈向洋也是 13 岁考入大学、后来美国读到工科博士、很早成为 IEEE 学者。2013 年纳德拉上任后,沈向洋升任执行副总裁、接替微软早期高管 Craig Mundie 管理整个研究团队,进入最高管理层。

沈向洋以及陆奇都没出过成功学的书或者传记,在国内的知名度怕是远赶不上之前三位。不过两人在微软也都到了核心管理层,往上就只有 CEO 了。
变化发生在 2016 年。
去年 9 月,微软组建人工智能部门,负责人是沈向洋。陆奇同期宣布离职,接替者是一位印度裔高管。
我们不清楚二者有什么联系。但陆奇对微软内部的人工智能项目小冰很感兴趣,小冰 3.0 的发布会由他本人在北京主持。在本周宣布加入百度的沟通会上,陆奇也说之后会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
最后在美国大科技公司最成功的,似乎是印度人
2013 年,当鲍尔默提前走人,选 CEO 的时候,选上来的是印度长大、读完本科来美国的萨提亚·纳德拉。
必应后来被合并进 Office 部门,这是微软最赚钱的部门。陆奇虽然也在管这些,但他在微软已经没有更高的职位可以去。
随着纳德拉、皮蔡相继担任微软、Google CEO,舆论和普通公众产生一个普遍看法是在美国大公司里,印度人更厉害、有更多的 CEO。

具体到纳德拉和皮蔡两人,他们各自的确是那个时候微软、Google 更好的 CEO 选择。
皮蔡从 Chrome 做起,把 Android 从一个文化上、结构上游离于其它部门的独立存在真正融进 Google。
纳德拉 2011 年接管云计算业务,让它快速增长。他升任微软 CEO 后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是把云计算称为微软的战略核心,而不再强调操作系统的价值。
这让微软成为距离亚马逊在云计算领域业绩最近的竞争对手。

跳出科技圈,印度 CEO 在美国确实更常见,甚至超过了欧洲人。
2011 年,时代周刊在一篇《印度最主要的出口:CEO》文章中指出,当年美国标准普尔 500 指数收录的 500 家企业内,印度人 CEO 是除美国人外,最多的一个族裔。
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的文章标题中:《为什么那么多印度人在美国获得成功》、《为什么微软和其他每个人都爱印度 CEO?》
诺基亚的 Rajeev Suri、Adobe 的 Shantanu Narayen、Mastercard 的 Ajaypal Singh Banga、百事可乐的 Indra Nooyi……这几家出名公司的 CEO 也是印度人。
另一份由 APEX Recrutier 于 2015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 500 强企业有 75 家 的 CEO 为外籍或外裔身份。在这 75 位外裔 CEO 中,人数最多的是印度裔,之后依次是英国和加拿大。中国香港裔和中国台湾裔分别有一位 CEO。而中国大陆地区没有人入榜。
在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里,也是这种情况:白人控制多数公司、印度裔高管比华人高管多。
这些公司共有 109 名董事、118 名核心高管。其中,印度裔董事有 3 人、华裔董事 1 人,这唯一一名华裔董事是苹果薪酬委员会主席钟彬娴,但她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高管团队中,印度裔有 4 人、华裔 1 人(沈向洋)。
更多还是外企在华衰落的结果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美国的印度移民数量大、教育程度高、英语流利。这三个特点同时聚集在一起,使印度人相比较于有其他外来族裔,具有更多的优势。
根据 2013 年美国劳工部数据,在全美 25 岁以上就业人口中,有 76% 印度裔有大学学历,高于华裔 56.8%。
所以印度人在美国企业界的日子都过得不错。2014 年美国人口普查时发现,印度裔平均年薪达到 91195 美元,高于华裔的 84300 美元、几乎是白人 50740 美元的两倍。
而印度人更多在科技界崭露头角,也多跟他们早年第一批移民加州的工程师有关。微软 CEO 纳德拉就是第一代印度移民。
《金融时报》引用考夫曼基金会的数据认为,其中从1980 年代第一批拥有名牌院校工程学学位的外族精英抵达美国起,印度人开始在硅谷、美国西海岸科技公司里站住脚跟。
后来在 2006 年至 2012 年间,硅谷每 10 家企业中,有大约 4 家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是外来移民。而这些移民创建的公司中,约有三分之一由印度人发起。紧随其后的群体是中国人,占比 5%。
另一方面,中国科技从业者在中国的机会,远强于印度科技从业者在印度甚至留在美国的机会。
《华尔街日报》称,2014 年中国董事级别的管理职位薪酬,已经达到每年 13.1 万美元、几乎与日本相同、是印度的 4 倍。另外据人力资源咨询公司 Aon Hewitt 对科技公司的调查,中国公司给的薪酬只比美国的平均水平低 1/5。
不需要克服语言、文化挑战,中国科技从业者也能在中国市场赚到足够多的钱、做一个覆盖数亿人的产品。
薪酬和工作机会以外,中国的科技业已经和全球其它地区走上了另一条路径。美国互联网公司可以拿下全球几乎任何市场却怎么也进不了中国。但同时,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也都没法将产品弄进海外市场。

最近几年,中国整体商务投资环境呈现出外企增长放缓的趋势。
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直接利用外企投资额自 2008 年的高涨后呈现阶段下滑趋势。最近三年同比增长分别只有 5.19%、1.7%、5.61%。

Uber 已经非常成功,在中国的效率远远超过早年的谷歌中国,但它最后还是退出了中国市场。在中国越做越大的美国科技巨头只有苹果一家,而它几乎所有研发都在硅谷。年轻人比一二十年前更难接触到海外科技公司产品,尤其是互联网服务。
到智联招聘评选的 2016 年最受大学生关注的榜单前十名中只有三家外企。而它选出的年度最佳雇主前五名依次是腾讯、招商银行、宝马中国、阿里巴巴和中国人寿。只有宝马一家是外企。
在机场书店、朋友圈“十万+”文章里的鸡汤主角也已经由巴菲特、盖茨,变成了马云、张小龙、雷军。
题图来自:维基百科、cheekr、wired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