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
碎片化信息困扰你吗?一个年轻人用艺术探讨了这件事
创造它的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获取碎片化信息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反思。
你还记得没有智能手机的日子吗?
美国互联网公司 Dscout 今年 7 月的调查显示,在美国,人们点击最多的 APP 类别前三名分别是游戏、购物和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让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成为主流。
毕业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技术专业的艺术硕士霍霜霜推出一件装置作品“尽皆碎片”,便是对当代社会信息严重碎片化的一种思考,先后在纽约媒体实验室(NYC Media Lab)2015 年度峰会,及第 12 届“计算机、娱乐与科技发展国际会议”(ACE 2015)上进行展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获取碎片化信息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反思。
“我一直对于信息的流动、交换、阻碍,以及人们如何根据所吸收的信息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感兴趣,”霍霜霜告诉《好奇心日报》,“当代社交媒体是信息交换最为频繁的平台。”
她为长期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而感到苦恼,“这些转瞬即逝、未经充分消化和整合的信息,对于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但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降低认知能力。”
“尽皆碎片”这个装置作品,便融入了时下流行的社交媒体 Twitter 的元素。它可以通过电脑程序从 Twitter 上实时获取推文,并将其投影在一组破碎的镜片装置上,进而反射在黑暗的空间里。此外,电脑程序还能够将推文里的每一个字母,都转换成一个相应的声音频率。





创造作品的过程中,“泉”成为灵感之一。她研究了古今信息交换方式的一些对比,发现古代信息交换最频繁的地方通常是市集,古希腊罗马因泉成市,因而泉便是信息交换的平台。
于是在作品形态上便含有对“泉”的隐喻,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砸落在破碎的亚克力反射镜镜面上再反射到四周的墙上,如同飞溅的水花,眩目而稍纵即逝。
与我们报道过的绝大多数传统艺术装置不同,“尽皆碎片”看起来技术含量要高很多,霍霜霜运用了很多诸如开源创意软件 OPENFRAMEWORKS、可视化编程语言 MAX/MSP、视频投影工具 VPT7 等多媒体技术,为的就是带给观众一个多层次的体验,通过观众的视听感官,激起一定的情绪体验,进而促使他们思考。
当你走进这个装置空间后,一开始,墙上光斑和里面破碎的文字闪烁变化,由推文实时转换成的不连贯无节奏的声音不停响起,你可能会感到炫目和惊喜,但若是在里面徘徊时间久了,可能就会产生焦躁眩晕的感觉。
这种设计意在模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社交媒体的感受。
比起传统的艺术装置,“尽皆碎片”所调动的多媒体技术,显然让它更具参与感,在霍霜霜看来,“新媒体技术使得艺术得以更方便地讲述和反思当代的议题,比如关于数字、虚拟、网络、信息等,并且因为其本身的新颖感和天然的参与性,有可能让更多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的人也参与进来。”
而谈到这个项目在中国展出的可能性,霍霜霜告诉我们,由于作品原本使用 Twitter 和 Google Trends,在国内就涉及到翻墙和网速的问题。如果改用国内的社交媒体,比如微博,可能会涉及到如何获取微博应用程序界面使用授权的问题。
另有一个问题是,中文不同于有限数量的英文字母,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文字声音转换,也需要进一步考虑。
图片来源:霍霜霜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