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万物简史」无冷战,世界更乱?
之所以会有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更为混乱的感觉,可能更多是因为人们习惯了“一分为二”看世界的观察定势
几乎每一次地区性动乱的发生,都会让一些人发思古之幽情,怀念曾经的冷战美好时光:那时人类虽然生活在核战的达摩克利斯剑下,但互相确保毁灭的恐惧下的和平也是和平,而且在有着两个“班长”加以管束的两个班集体里,那些坏孩子更不容易犯上作乱自行其是,其所作所为也更可预期,不像现在乱作一团。
这种怀念其实是对冷战史的误读,它一方面高估了冷战体系对国际关系的管控作用,另一方面则低估了冷战格局本身所引发的国际不稳定局势。
首先,冷战阵营从来没有囊括所有国家,冷战体系从来不等同于国际体系,不结盟运动崛起本身就是国际体系不甘于被冷战格局绑架的反映。
其次,冷战格局本身就是乱源,加剧而非稳定了国际局势。或许美苏之间的直接冲突通过冷战得以避免,但这是以很多代理人的热战为代价的。比如 1950 年代,以美苏对峙为主要特征的冷战格局的出现,令不少国家和地区本来一边倒的即将明朗化的统一局势被逆转,重又陷入长期错综复杂的内乱局面。再比如 1970 年代,随着美苏争霸扩展到非洲,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也陷入了长期的内战。
再次,冷战阵营内部也从来不是铁板一块,班长与不服从管教的小伙伴之间的博弈与冲突也不时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与动荡,这在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明显,比如苏联出兵镇压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民主化运动,以及苏中冲突等。
作为反例的因冷战消退而导致和平局面到来也比比皆是。从柬埔寨到安哥拉到尼加拉瓜,没有了美苏博弈的“黑手”,此前死缠烂打的各方终于通过谈判达成了政治解决方案。更不用说像东西德统一这样大大有利于巩固地缘政治稳定的大事件。
之所以会有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更为混乱的感觉,可能更多是因为人们习惯了“一分为二”看世界的观察定势,不太适应没有阵营之争做背景的、没有外部势力做黑手的、没有阴谋论气息的纯区域冲突和动乱。
这其中中东乱局似乎最能印证单极世界不太平的断言:一方面没有了美苏的联手管束,中东的局面开始失控了,另一方面没有了苏联的掣肘,美国开始为所欲为了,总之这两者都加剧了中东的乱局。
这样的分析貌似有一定道理,但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和中东乱局有一拼的巴尔干乱局,为何在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干涉下趋于稳定?
前南斯拉夫的崩解和后续的地区动乱首先显然不能归因于冷战的消解,而更多是自身内部区域发展失衡和历史恩怨重现的结果。在这个案例中,美国的单极优势确保了冲突的解决,使乱局没有被拖延和蔓延。这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的利益、地区的利益和美国的利益在这一案例中重合度相当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从前南联邦分离出来的冲突各方有着“民族国家”的记忆和现成的治理工具,因此可以在外力的帮助下达成新的和解边界。
中东的乱局则表明“民族国家”这一被移植到中东的政治和经济工具,经过这么多年实践证明依然水土不服。之前冷战最大的好处是让当地的统治势力能够通过这个民族国家这个工具,利用选边站来“吸收”来自美国苏联的资源,玩得好的的情况下则左右逢源。
冷战的消解对中东最大的“伤害”是冷战格局下外部资源投注的枯竭,一旦石油市场动荡加剧,能够支撑民族国家存续的两大支柱便同时动摇,而美国的干涉则令原本脆弱的民族国家外壳加剧碎片化。
对中东地区“民族国家”的失败缺乏预判,打倒或协助颠覆现政权后又缺乏意志和资源推动新一轮“建国”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不负责任”的卷入和撤退正使中东重回部落割据局面的梦魇变为现实。
推荐阅读:《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近期将会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折扣,T恤,航海图,武夫,茶,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阿拉伯,玉米,酒店,黄金,疾病,白银,皮毛,石油,天然气,西方文明,铁路股票大战,汽车,奢侈品,贫困,抗生素,瑞士旅游业,通用电气,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车型,人民币,传教士,鸟粪,安利,冒险家,蒸汽机,瘾,航线,棉花,茄子,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一汽大众,洗浴,纽约,农业,联盟,汇丰银行,登山,港口,棉布,欧元,亚马逊“优先配送”,除草,盗茶,废品,Zara 症,荒野文化,利玛窦的地图,皈依者沈福宗,黑死病,鳕鱼,人类基因,下南洋,红衣大炮,经济中的野蛮人,福利国家,西医的草药,机关枪,铁皮坦克,天花,ISIS……
题图来自 视觉中国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