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
高登·摩尔:推动整个计算机产业发展 50 年的定律其实是他造的| 这个人有好奇心
这一定是最重要的非自然定律之一。
他是谁:高登·厄尔·摩尔(Gordon Earle Moore,1929- ),他创建了最重要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并且提出了最有洞察力的人造定律摩尔定律。
好奇心:他见证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不懈的商业运作和努力,将一个猜想变为信条,并最终塑造成定律。
1964 年,时任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研发总监的高登·摩尔受邀为《电子学》35 周年刊庆撰写一篇预测半导体组件行业未来 10 年发展前景的文章。
要知道自 1959 年平面晶体管开始生产以来,整个行业才刚刚发展了 5 年而已。用 5 年的经验去预测 10 年后的事情,连摩尔也只能用大胆来形容自己这篇文章。
摩尔回顾了在仙童公司的工作,发现短短的几年内,单个芯片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从 1 个、8 个、16 个一直增加到了 30 个,并且团队已经着手研究容纳 60 个晶体管的技术。如果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在 1975 年单个芯片将能够容纳 65000 个元件。
于是,在 1965 年《电子学》杂志上,摩尔用四页篇幅描述了这个大胆的发现。他在《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组件》中写到,“芯片容纳元件数每年增加一倍,短期内这个速率将继续保持。而长期看,这个速率可能有所改变,尽管我们没有理由否认它能继续保持 10 年。”
1965 年的摩尔定律(左),1975 年的摩尔定律(右)
这也就是摩尔定律最初的表述,当然,它当时还没有被这样称呼。它不过是夹在摩托罗拉关于未来消费电子产品展望和 NASA 关于航天科技发展论述中一篇不起眼的短文章,谁能想到它居然左右了半导体产业之后 50 年的发展进程呢?
在这之后的 10 年中,芯片的复杂程度竟然真的按照摩尔的推测推进着。在 1975 年的 IEEE 国际电子组件大会上,摩尔用事实印证了当年的预测。同时,他发现一些促使集成电路发展的条件逐步弱化,因而修正了当年的结论,把芯片集成度翻倍的时间由 1 年增加到 2 年。
此时,高登·摩尔已经从仙童半导体公司离职,与罗伯特·诺伊斯共同创建了英特尔公司。该公司也成为了在之后 50 年中,践行这一理念的代表公司。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 Carver Mead 在采访中引述了摩尔的结论,并将其命名为摩尔定律。
高登·摩尔(左)与罗伯特·诺伊斯(右)
事实上,摩尔定律虽然被称作定律,但它从来都不是客观规律。最初,它不过是高登·摩尔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经验的总结。但随着制造芯片的工艺日益复杂,半导体公司与研究人员发现,为了跟上摩尔定律的发展,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避免掉队。
就这样,摩尔定律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信条。由于新一代的芯片会迅速拉低前一代产品的价格,每个公司为了保持营收,都需要投入大量经费来进行研发。因此在 2005 年,定律提出 40 周年时摩尔自己写到,“摩尔定律事实上是经济学的”。
近十年来,不断有人宣称摩尔定律即将失效。这是因为随着芯片制造日益复杂,硅晶圆的蚀刻技术已经接近材料本身的极限。并且研发成本在产品营收中的占比也逐渐升高,继续提升芯片集成度已经越来越不划算了。
摩尔定律终将有一天会失效。因为它实质上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半导体产业内进行研发上的竞争时所参照的时间表。正是因为这些公司间的竞争,个人电脑才能够在今天如此普及,更加便携的计算机设备——智能手机,也才能在这几年发展得如此迅猛。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 2014 年一位记者尝试计算在 1991 年制造一台 iPhone 5s 的价格,答案是至少 356 万美元。而且这台拼凑出来的机器体型巨大只能够在性能上达到 iPhone 的水平,但绝对无法放进你的口袋里。
题图来自:www.gpb.org、Wikipedia
这是 “50 个有好奇心的人” 系列,我们将介绍:约翰·拉塞特,道格拉斯·亚当斯,艾萨克·阿西莫夫,詹姆斯·卡梅隆 ,亨利·卢斯,泰德·特纳,约翰·亨德里克斯,斯图尔特·布兰德,亨利·福特,约翰·马龙,盛田昭夫,迈克尔·米尔肯,诺兰·布什内尔,安藤百福,乔治·伊士曼,托马斯·米奇利,史蒂芬·沃尔夫勒姆,冯·诺依曼,拉里·佩奇,艾伦·图灵,高登·摩尔,安迪·沃霍尔,伍迪·艾伦,“中本聪”,“班克斯”,唐纳德·诺曼,大卫·格芬,保罗·史密斯,大卫·奥格威,萨奇兄弟,查理·芒格,查尔斯·郎佛迅,拉里·金,林纳斯·托瓦兹,道格·恩格尔巴特,马克·安德里森,埃德温·兰德,乔治·巴帕尼古拉,杰夫·贝索斯,保罗·格雷厄姆,哈利·厄尔,蒂姆·伯纳斯·李,埃德温·阿姆斯特朗,雷蒙德·达马迪安,尼古拉·特斯拉,詹姆斯·拉夫洛克,威廉·杜兰特,吉姆·克拉克,霍华德·休斯,肖恩·帕克。名单可能会继续扩充,如果我们发现了足够了不起的好奇心。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