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
如果有个机器人陪我,它得像Jibo那样萌
老板,给我来一打!
如果说需求孕育出创造,那为什么西方创造性的形象是人凭意志使物质世界扭曲呢?Cynthia Breazeal 以另一种方式孕育了她的发明。她是社交型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先锋,出版过相关专著,近期还举办了 Indiegogo 众筹史上最成功的一场活动,为她的最新发明 Jibo 筹得了 300 万美元。Jibo 是第一款可供大众购买的社交型机器人,名字取自日语,意思是“慈祥的母亲”。(尽管机器人的性别其实设定为男性。)“社交型机器人最令人兴奋的一点是,这基本上可以用做一种社区技术。”Breazeal 说。
Jibo 是 Breazeal 这 15 年来的研究积累的产物。一开始 Breazeal 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她设计的第一个机器人 Kismet 能够根据动机进行学习,这与人类婴儿的学习过程很相似。Breazeal 为 Kismet 设置了“刺激”、“社会交往”,以及“睡眠”这几个基本需求,然后开始观察它如何了解周围世界,如何通过 Johnny Five 机器人式的面孔表达自发的情感,如何与它的“服务对象”建立联系。对 Breazeal 而言,这个实验过程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人对机器人产生的依恋:人不想离开机器人的陪伴,不希望机器人难过。这让机器人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一件产品。
Jibo 是体现着 Breazeal 终极设想的成品:技术完成了目前我们想要的一切——提高效率,管理个人健康,与爱的人保持更多联络——它还可以更棒:技术能与我们感同身受,用人类情感最基本的语言与我们沟通,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对 Breazeal 来说,Jibo 不仅仅是一个助理。麻省理工学院个人机器人实验室(Personal Robots Group)的主管也认为,Jibo 不是被动反映信息的设备,而是种全新的内容平台,。所谓“内容”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所处的公共空间、情感状态与身体状态的一部分。“许多老式的人工智能都是技术自身具备的智慧,”Breazeal 说,“我的研究是想表达,我们希望技术在情感和满足人类需求方面,有更多能力、智力和影响力,能够在这个意义上不断成长。”
在 Jibo 诞生 15 年以后,世界将与现在更为不同。从 Breazeal 的研究来看,我们一路奔向的那个“奇点”或许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工感觉,最终让机器像我们爱它们那样来爱我们。
翻译 Alicia Lee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