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
「万物简史」贫困的全球化
结构性贫困是全球化的产物吗?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近期将会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折扣,T恤,航海图,武夫,茶,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玉米,酒店,黄金,疾病,白银,皮毛,石油,天然气,汽车,奢侈品,抗生素,瑞士旅游业,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车型,人民币,传教士,鸟粪,安利,冒险家,蒸汽机,瘾,航线,棉花,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一汽大众,洗浴,纽约,农业……
贫困作为一种物质匮乏的状态似乎从很早就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社会。不过,在经济全球化以前的世界上,人们更常见到的是因流年不利天灾人祸等造成的偶发性贫困,或者由于个人不争气好吃懒做或者身处被剥削阶级而难以翻身导致的小群体常态性贫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大规模人群的常态性贫困,或套用比较学术的说法叫结构性贫困,似乎确实是经济全球化以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
在不少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人为错误相加的结果。换言之,那些在欧美发达经济体眼里欠发达而实际上颇能自给自足的地区,在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的诱哄下,过于相信自己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可劲儿集中发展单一产业,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比如专事咖啡或茶叶的种植,或者专事开采某种矿藏,结果着了外人的道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不仅破坏了自己原本相对自足的经济体系,还大大受制于外部市场的变幻莫测的波动,百姓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随之动荡不已,一来二去就陷入了长期的贫困。
在一些更极端的案例中,殖民者和帝国主义分子还胁迫当地老百姓发展原本没有什么比较优势的种植业,以便向母国提供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原材料,而一些无良商人还专门趁低价时收购这些原材料,而高价兜售粮食等日常必需品以及各种华而不实的工业制成品。如此一来,欠发达地区不禁陷入长期贫困,而且陷入结构性贫困。
以上所说基本属于流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依附论,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国家迟迟不能摆脱廉价原材料出口国地位的事实,也赋予了该理论强大的说服力。为此,不少欠发达国家在进口替代理论指导下选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少进口或不进口,关起门来搞建设,以重建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少受全球资本家的盘剥和全球市场震荡的祸害。然而一段时间下来效果似乎不是太好,该进口的还得进口,而且还要靠出口相对廉价的原材料来换取外汇,如此一来,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减贫工作的力度就大打折扣了。
就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一筹莫展满怀悲愤,认为只有砸烂整个旧国际体系才能摆脱依附地位的时候,风水似乎开始轮流转了。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在出口导向理论指导下的次第崛起,不仅大大改善了大批普通民众的福祉,还通过产业的移转和工作岗位的争夺出人意料地把贫困输送回发达经济体。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考虑到发达国家相对完善的福利体系,其下岗工人的贫困只能算是相对的贫困,其境遇甚至还好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很多血汗工厂的工人。
但无论如何,全球化终于对其“始作俑者”显示出双刃剑的作用,如今终于不单单是外围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承受比较优势的负面效应了。而且,全球化也第一次发挥出减贫而非仅仅致贫的效力了,这多少让人们对其的嫌恶之情得以阶段性缓解。
推荐阅读:《世界历史上的贫困》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评论